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肇论疏 卷上(8)

夫至虚无生者下 此论文有二章。先序。后正。今初序也。序文有三。第一标正宗。第二破异见。第三序论意。今初。文中又三。第一标真境。第二明真智

  夫至虚无生者下 此论文有二章。先序。后正。今初序也。序文有三。第一标正宗。第二破异见。第三序论意。今初。文中又三。第一标真境。第二明真智。第三合明境智。今初。言至虚无生者。即无生毕竟空真境也。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盖是不定之辞。将以为是。未敢为定故。所以云盖。趣是趣向义。宗是宗本。谓此无生毕竟空。是般若所鉴之境。万物之宗本也
  自非圣明特达下 第二明真智也。圣明即般若也。非是般若奇特明达。何能以神情。契合中道非有非无之理哉。即此非有非无。是中道毕竟空。故云有无之间耳
  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下 第三合明境智相契会也。以神心观无穷之理。故云通神心于无穷。不为有物之所滞碍。故云穷所不能滞也。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纵耳听声。不为声所惑。纵目睹色。不为色所迷也。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下。良以万物是虚。故纵视听。不为声色所惑耳。累者劳累也。是以乘真心以理顺则无滞而不通者。顺谓诸法是空。不违正道也。乘御般若之心。慗理顺空之道。则无有滞碍而不通畅也。有本作履字。亦可然也。谓履践顺空之道耳。审一气以观化故所遇而顺适者。化谓万化也。适谓往适也。庄子内篇大宗师章云。彼方且兴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郭注云。皆冥之。故无二也。庄子外篇北游章云。人之生也。气之聚也。是其美者为神奇。其不美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也。离骚第六卷远游章云。顺凯风以从游。至南巢而一息。见王子而宿之。审一气之和德。王逸注云。究问元释精之秘要也。今借此等诸言。以目一道也。无滞而不通故能混杂致淳者。庄子云。众人役役。圣人愚芒。参万岁而一成纪。今借此语。以喻不二法门。若能无滞不通。即是不二法门也。所遇顺适则触物而一者。所逢遇皆以般若观之。知其皆空。无有滞碍。是则万法一相无相也。如此则万像虽殊而不能自异者。既同一相。所以不异也。不能自异故知像非真像者。一相无相。所以像即非像。下覆上意也。然则物我同根是非一气者。物是外物。我者己身。同一无相。故曰同根。同一正道。故曰一气也。潜微幽隐殆非群情之所尽者。潜是潜藏。微是微细。幽是幽深。隐是隐映。以难见故。非诸人所能穷尽也。殆者。尔雅云危也。广雅云败也。郑玄注礼云几也。毛长注传云始也。今取其音几。几者近也
  故顷尔谈论下 第二破异见也。顷者俄顷。谓少许时也。此顷诸家作论。多有不同。良以虚宗玄妙故。谈者不得其实。致成异见耳。夫以不同而适同有何物而可同者。以用也。适往也。以不同之情。往取同理。何由可得同耶。有本作释字。皆谓解也。故众论竞作而性莫同焉者。总明诸家作论理性不同也。何则心无者下。正出诸家不同之论也。然不同之论。非止一家。今略破三家。余可知矣。心无者。破晋朝支慜度心无义也。世说注云。慜度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若用旧义往江东。恐不辨得食。便立心无义。既此道人不成度江。慜果讲此义。后有伧人来。先道人。语云。为我致意。慜度心无义那可立。此法权救饥耳。无为遂负如来也。从是以后此义大行。高僧传云。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竺法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折驳纷纭。恒杖其口辨。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攻数番。问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渐。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轴何为。坐者皆笑。心无之义。于是而息。今肇法师亦破此义。先叙其宗。然后破也。无心万物。万物未尝无。谓经中言空者。但于物上不起执心。故言其空。然物是有不曾无也。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者。正破也。能于法上无执故名为得。不知物性是空故名为失也
  即色者明色不自色下 第二破晋朝支道林即色游玄义也。今寻林法师即色论。无有此语。然林法师集。别有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色。虽色而空。今之所引。正此引文也。夫言色者当色色即色岂待色色而后为色哉者。此犹是林法师语意也。若当色自是色。可名有色。若待缘色成果色者。是则色非定色也。亦可云若待细色成粗色。是则色非定色也。此直悟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者。正破也。有本作悟。有本作语。皆得也。此林法师但知言色非自色因缘而成。而不知色本是空。犹存假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