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无智慧 执着生于我 常求于有无 不能正思惟 妄行于邪道 罪行及福行 乃至不动行 常于诸行中 植心之种子 生诸有漏业 成于后有身 生死恒流转 诸业以为田 识心为种子 无明以为覆 爱水以为润 我慢为溉灌 诸见生名色 名色既增长 五根由是生 诸根对名色 识种随受触 触受既增长 爱取生诸有 有生五蕴身 生已有衰变 老坏皆归死 死时生热恼 忧愁众苦集 以此常流转 生于六趣身 此中无一物 虚妄故如是 能以禅悦心 心念无虚妄 方能起空慧 普照于十方 是中无一物 能于无物中 方现如来智 既得智光已 复照诸众生 常于十方刹 具足普贤行 以化众生故 而于佛果门 安立信住地 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觉位 使令修行者 修行不失错 十信是生灭 十地入佛位 以此佛位中 饶益众生故 解脱智无染 名之为十行 以此解脱行 回入生死中 周遍十方界 广利诸群生 名之为回向 常于生死中 长养大慈悲 名之为十地 仍于生死海 乐着解脱心 涅槃三昧乐 以除五种障 安立等觉位 成就普贤道 如于十住中 初住第二住 乃至第三住 而于佛果海 观察十二缘 多求出世心 三比丘表之 四住五住中 便以解脱心 返照世间境 及以十二缘 一切众尘劳 无不恒清净 身心无内外 十方悉无碍 一切皆禅林 与诸如来等 (以明返照世间是解脱。以弥伽解脱二俗士表之。有国名住林。十二年行方至以表。十二缘生观达一终) 第六住位中 出世及世间 如是二解脱 皆悉总圆满 寂灭大神通 无功神慧满 (以海幢比丘表之。离出入息无复思觉。神用无方皆悉自在也) 第七方便住 广度诸众生 长养大悲行(以满愿优婆夷表之) 第八无功智 毗目瞿沙仙 能随邪见流 以同诸佛众 令入清净智 住处与前同 俱名为海岸 以表智悲同 第九婆罗门 号名为胜热 明九波罗蜜 能同邪见林 五热及刀山 从空而投火 摧伏诸苦行 悉令入正见 第十灌顶住 于智波罗蜜 以明十住满 以智行慈悲 师子幢王女 如此十住中 以十波罗蜜 和会智慈行 各各皆不同 胜进故如是 乃至十行中 十向十地中 及以等觉位 一一诸位中 波罗蜜行别 互参各不同 不离初发心 右已上法门皆如来普光明智为体。差别智为用。使令智慧充满。以为法界。大乘经云。十二有支皆依一心而立。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行(名色是生)。于行迷惑生识。行识共生名色。名色增长六处。三分合为触(名色识三六根为分)。触共生是受。受无厌生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以下经云。十二有支皆有种业。如经自具明也)。于十二有支为三苦。一无明及行六根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爱取有生老死是也)。以无明灭三苦总灭。即得三空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于一心境无有愿求。唯以大悲为首。教化一切众生故。二乘观十二有支。空烦恼。总灭智慧。大慈大悲亦灭。菩萨观之。诸缘由性空。无生无灭。无受命者。教化众生不灭诸行。乃至十空三昧现前。常恒不舍一切众生。广如经说。十二缘生法虽一法一切贤圣皆于中作观。各各获利不同。十波罗蜜一法。五位菩萨胜进各各名目德用不同。不可一向准之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