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宗镜录 第五十二卷

宗镜录 第五十二卷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
宗镜录 第五十二卷
  慧日永明寺主智觉禅师延寿集
  夫第二能变识者。识论颂云。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乃至应知。此意。但缘藏识见分。非余。彼无始来。一类相续。似常似一故。恒与诸法为所依故。此唯执彼为自内我。我语势故。说我所言。或此执彼是我之我。故于一见。义说二义。若作是说。善顺教理。多处唯言有我见故。我我所执。不俱起故。未转依位。唯缘藏识。既转依已。亦缘真如。及余诸法。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为诸有情。缘解差别。示现种种佛影像故。释云。此第七识。但缘见分。非余相分种子心所等。唯缘见分者。谓无始时来。微细一类。似常似一。不断故似常。简境界。彼色等法。皆间断故。种子亦然。或被损伏。或时永断。由此遮计余识为我。似一故。简心所。心所多法故。何故不缘余识。夫言我者。有作用相。见分受境。作用相显。似于我故。不缘余识。自证等。用细难知
  问。何不但缘一受等为我。亦常一故
  答。夫言我者。是自在义。万物主义。与一切法而为所依。心所不然。不可为我。唯心王是所依故。此第七识。恒执为内我。非色等故。不执为外我。若唯缘识。即唯起我。无有我所。我语势故。论说我所言。非是离我。别起我所执。唯执第八是我之我。前五蕴假者。是第六所缘之我。后我第七所计。或前我前念。后我后念。二俱第七所计。或即一念计。此即是。此唯第七所计。或前是体。后是识用。于一我见之上。亦义说之为我及所二言。实但一我见。多处唯言有我见故者。瑜伽论云。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显扬论云。由此意根。恒与我见我慢等相应。我我所执。不俱起故者。行相及境。二俱别故。不可并生。无此事故。若已转依位善心等可。然。彼非执故亦不可。例。人法二执。境是一故。若未起对治断其我执。名未转依唯缘藏识。初地已去。既转依已。入无漏心。亦缘真如。及余一切法。二乘无学等。唯缘异熟识。证得十种平等性者。佛地经云。一诸相增上喜爱。二一切领受缘起。三远离异相非相。四弘济大慈。五。无待大悲。六随诸有情所乐示现。七一切有情我爱所说。八世间寂静皆同一味。九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十修植无量功德究竟。即知十地有情缘解意乐差别。能起受用身之影像。论云。未转依位。恒审思重所执我相。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者。第七末那。以思量为自性故。摄论云。思量是意。即自证分。前第八识了别是行相。今既言意。故知即是第七行相。即是见分。体性难知。以行相显。其实思量。但是行相。其体即是识蕴摄故。初地已前。二乘有学。恒审思量我相。知有漏末那。已转依位。亦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
  论问。如世尊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有二义。一名不必如义。彼无漏第七不名末那。名是假故。二能审思量无我相故。亦名末那。显通无漏。即知此名。非唯有漏。论云。谓从无始。至未转依。此意任运。恒缘藏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故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倨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着。故名我爱。乃至此四常起。扰浊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故名烦恼。释云。此第七意。除四惑外。不与余心所相应者。一恒故。二内执故。三一类境生故。所以不作意而向外驰求。唯任运而一向内执。此第七识。于五受中。唯舍受相应。论云。此无始来。任运一类缘内执我。恒无转易。与变异受不相应故
  又问。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论答云。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蔽真心。说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若已转依。唯是善性。密严经偈云。末那缘藏识。如磁石吸铁。如蛇有二头。各别为其业。染意亦如是。执取阿赖耶。能为我事业。增长于我所。复与意识俱。为因而转谢。于身生暖触。运动作诸业。饮食与衣裳。随物而受用。腾跃或歌舞。种种自嬉游。持诸有情身。皆由意功力。如火轮垂发。乾闼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诸分别。身相器世间。如动秋千势。无力不坚固。分别亦复然。分别无所依。但行于自境。譬如镜中像。识种动而见。愚夫此迷惑。非诸明智者。仁主应当知。此三皆识现。于斯远离处。是即圆成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