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宗镜录 第五十二卷(3)

问。第八亦无间断。第六决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审。第八恒无间断。不审思量我法故。二审而非恒。即第六。虽审思量。而非恒

  问。第八亦无间断。第六决定。有思量。何不名意
  答。有四句。一恒而非审。第八恒无间断。不审思量我法故。二审而非恒。即第六。虽审思量。而非恒故。不名意也。前五俱非。非恒非审。第七俱摄。而恒审故。独名意也
  问。第七思量何法
  答。执第八见分。思量有我法故。二乘无学无我执。以思量法我执故名意。佛果我法二执俱无。恒审思量无我理。佛果第七亦名意
  问。为第七自体有思量。为第七相应遍行中思。名思量意不
  答。取心所思量者。即八识皆有。思何独第七
  问。若唯取自体有思量者。即何用心所中思耶
  答。具二义。一有相应思量。二亦自体思量。今取自体有思量名意
  问。心所与心王。一种是常审思量。执第八为我。如何不说心所为意
  答。言意者。依止义。心所虽恒审思量。非主。是劣法。非所依止故。不名意也。二者自体识有思量。与余七识为所依止。唯取心王。即名意也
  问。若言自体有思量名意者。即第七有四分。何分名思量意
  答。有二解。第一见分名思量。内二分不名思量。但名意。见分不名意。有思量。以是用故。思量我无我。内二分不能思量我无我。但名意。以是体故。第二见分是思量相。相者。体相。相状。内二分是思量性。即内外皆名意。三分皆思量。但除相分。相分是所量境也
  问。何以得知。内外三分总是思量
  答。识论云。思量为性相。内二分是体。名思量性。外见分是思量相。是用。一种是思量。三分皆名意。即不取相分名思量。以无能缘用故
  问。见分缘执我法。即思量我故。得名思量。自证分不缘于我相分。如何自证分亦名思量
  答。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执故。亦名思量也
  问。见分思量我。是非量摄。自证分证。彼见分思量我。自证分。亦是非量耶
  答。见分思量我。见分妄执。故名非量。自证是内证见分妄执故。自证体是现量。即体用皆是思量。即内二分亦名意。亦名识。见分亦名意。亦名识。是意之用故。思量是用。意是体。思量即意。持业释也
  问。第七识但缘第八见分为我。云何不取相分。及内二分等
  答。相分间断。又是外缘。内二分作用沉隐难知。不执也。种子无作用故。不执为我。以见分作用显现故
  问。第七识三量假实。如何分别
  答。古释三量分别者。第七见分是非量。境不称心故。其第八见分。本非是我。今第七妄执为我。即不称本质。又亲缘第八见分不着。变相分缘。相分。本非是我。第七又执为我。又不称相分。即两重不称境。故知非量。假实分别者。第七缘他本质。第八见分不着。但缘得中间假我相分故。境假非实
  问。中间相分。为定是假。为亦通实
  答。第七中间相分是假。无实种生。但从两头起。此相分。仍通二性。若一半从本质上起者。是无覆性。即属本质。若一半从自能缘第七见分上起者。同见分。是有覆性。但两头心法烁起。成一相分。今言境假者。但约随妄心我相分以说
  问。若言第七当情相分但是假。从两头起。通二性者。应可第七所缘我相分中。一半有覆。一半无覆。一半是我。一半非我
  答。其第八见分上所起无覆性相分。与能缘第七妄心遍计相分。密合一处。若是第七但自执妄起遍计有覆性假相分。为自内我。虽密合一处。亦不犯所执我中通二性过。如水中盐味。但执是水。不执于盐。水与盐元不相离
  问。第七自有相分。如何不自缘相分。缘他第八见分为我耶
  答。古德云。今言缘见分者。即是疎缘。若言亲者。唯识义何在
  又问。设许疎缘第八者。且第七自识于何法上起执
  答。于自识相分起执
  又问。相见何别
  答。若论外境。相见全殊。若就心论。相见无异。相即是见。故经云。心如相显现。见如心所依
  问。若无末那。有何等过
  答。若无第七。则无凡可厌。无圣可欣。凡圣不成。染净俱失。论云。是故定应别有此意。又契经说。无想有情。一期生中。心心所灭。若无此识。彼应无染。谓彼长时无六转识。若无此意。我执便无。乃至故应别有染污末那。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又契经说。异生善染无记心时。恒带我执。若无此识。彼不应有。谓异生类。三性心时。虽外起诸业。而内恒执我。内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故瑜伽说。染污末那。为识依止。彼未灭时。相了别缚。不得解脱。末那灭已。相缚解脱。言相缚者。调于境相。不能了达如幻事等。由斯见分相分所拘。不得自在。故名相缚。依如是义。有伽陀言。如是染污意。是识之所依。此意未灭时。识缚终不脱。释云。于无想天。恒起我执。由斯贤圣。同诃厌彼者。有第七于彼起我执。是异生故。出定已后。复沉生死。起诸烦恼。圣贤诃彼。若无第七。不应诃彼。无过失果。由执我故。令六识中所起施等不能亡相者。此我外缘。行相粗动。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全由七生。增明为论。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通三性心。间杂生故。第七不缘外境生故。已上略录第七末那。诸教同诠。群贤共释。创入道者。此意须明。是起凡圣之因。宜穷体性。乃立解惑之本。可究根原。迷之则为人法。执之愚。悟之则成平等性之智。于诸识内。独得意名。向有漏中。作无明主。不间不断。无想定治而不消。常审常恒。四空天避而还起。虽有覆而无记。不外执而内缘。常起现行。能蔽真而障道。唯称不共。但成染而润生。是以欲透尘劳。须知要径。将施妙药。先候病原。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则何尘而不出。何病而不消。断惑之门。斯为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