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增壹阿含经 第二十卷(6)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是谁髑髅。汝当知之。此髑髅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所可适处。此是东方境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识是谁髑髅。汝当知之。此髑髅者。无终.无始.亦无生死。亦无八方.上下所可适处。此是东方境界普香山南优陀延比丘于无余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罗汉之髑髅也
  尔时。梵志闻此语已。叹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观此蚁子之虫。所从来处。皆悉知之。鸟兽音向即能别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观此阿罗汉。永无所见。亦不见来处。亦不见去处。如来正法甚为奇特。所以然者。诸法之本出于如来神口。然阿罗汉出于经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诸法之本出如来口。正使诸天.世人.魔.若魔天。终不能知罗汉所趣
  尔时。梵志头面礼足。白世尊言。我能尽知九十六种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唯愿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无有人知汝所趣向处
  尔时。梵志即得出家学道。在闲静之处。思惟道术。所谓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胎。如实知之。是时。梵志即成阿罗汉
  尔时。尊者鹿头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罗汉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罗汉之行
  鹿头白佛。今有四种之界。云何为四。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是谓。如来。有此四界。彼时人命终。地即自属地。水即自属水。火即自属火。风即自属风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几界
  鹿头白佛。其实四界。义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义有八界
  鹿头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风。是谓四界
  彼云何义有八界。地界有二种。或内地.或外地。彼云何名为内地种。发.毛.爪.齿.身体.皮肤.筋.骨.髓.脑.肠.胃.肝.胆.脾.肾。是谓名为内地种。云何为外地种。诸有坚牢者。此名为外地种。此名为二地种
  彼云何为水种。水种有二。或内水种.或外水种。内水种者。唌.唾.泪.尿.血.髓。是谓名为内水种。诸外软溺物者。此名为外水种。是名二水种
  彼云何名为火种。然火种有二。或内火.或外火。彼云何名为内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无有遗余。此名为内火。云何名为外火。诸外物热盛物。此名为外火种
  云何名为风种。又风种有二。或有内风.或有外风。所谓唇内之风.眼风.头风.出息风.入息风。一切支节之间风。此名为内风。彼云何名为外风。所谓轻飘动摇.速疾之物。此名为外风。是谓。世尊。有二种。其实有四。数有八。如是。世尊。我观此义。人若命终时。四种各归其本
  世尊告曰。无常之法亦不与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种有二。或内.或外。尔时。内地种是无常法.变易之法。外地种者。恒住.不变易。是谓地有二种。不与有常.无常相应。余三大者亦复如是。不与有常.无常共相应。是故。鹿头。虽有八种。其实有四。如是。鹿头。当作是学
  尔时。鹿头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五)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今有四大广演之义。云何为四。所谓契经.律.阿毗昙.戒。是谓为四。比丘当知。若有比丘从东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彼便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彼比丘有所说者。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案法共论
  云何案法共论。所谓案法论者。此四大广演之论。是谓契经.律.阿毗昙.戒。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布现律.分别法。正使说契经时。布现律.分别法时。若彼布现。所谓与契经相应。律.法相应者。便受持之。设不与契经.律.阿毗昙相应者。当报彼人作是语。卿当知之。此非如来所说。然卿所说者。非正经之本。所以然者。我今说契经.律.阿毗昙都不与相应。以不相应。当问戒行。设不与戒行相应者。当语彼人。此非如来之藏也。即当发遣使去。此名初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南方来。而作是语。我能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正使比丘有所说。不应承受。不足笃信。当取彼比丘而共论议。正使比丘有所说不与义相应者。当发遣之。设与义相应者。当报彼人曰。此是义说非正经本。尔时。当取彼义勿受经本。所以然者。义者解经之源。是谓第二演大义之本
  复次。比丘。若有比丘从西方来。诵经.持法。奉行禁戒。博学多闻。当向彼比丘说契经.律.阿毗昙。然彼比丘正解味。不解义。当语彼比丘作是语。我等不明此语。为是如来所说也。为非也。正使说契经.律.阿毗昙时。解味不解义。虽闻彼比丘所说。亦不足誉善。亦不足言恶。复以戒行而问之。设与相应者念承受之。所以然者。戒行与味相应。义不可明故。是谓第三演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