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古代著作 >

阿毗达磨俱舍论(6)

有言诸法蕴 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 如实行对治 论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说。或说。法蕴随蕴
 
 有言诸法蕴  量如彼论说
 或随蕴等言  如实行对治
 
  论曰。有诸师言。八万法蕴一一量等法蕴足论。谓彼一一有六千颂。如对法中法蕴足说。或说。法蕴随蕴等言一一差别数有八万。谓蕴.处.界.缘起.谛.食.静虑.无量.无色.解脱.胜处.遍处.觉品.神通.无诤.愿智.无碍解等。一一教门名一法蕴。如实说者。所化有情有贪瞋等八万行别。为对治彼八万行故。世尊宣说八万法蕴。如彼所说八万法蕴皆此五中二蕴所摄。如是余处诸蕴处界类亦应然。颂曰。
 
 如是余蕴等  各随其所应
 摄在前说中  应审观自相
 
  论曰。余契经中诸蕴处界。随应摄在前所说中。如此论中所说蕴等。应审观彼一一自相。且诸经中说余五蕴。谓戒定慧解脱解脱智见五蕴。彼中戒蕴此色蕴摄。彼余四蕴此行蕴摄。又诸经说十遍处等。前八遍处。无贪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五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摄八胜处应知亦尔。空识遍处。空无边等四无色处四蕴性故。即此意处法处所摄。五解脱处慧为性故。此法处摄。若兼助伴。即此声意法处所摄。复有二处。谓无想有情天处。及非想非非想处。初处即此十处所摄。无香味故。后处即此意法处摄。四蕴性故。又多界经说界差别。有六十二。随其所应当知皆此十八界摄。且彼经中所说六界。地水火风四界已说。空识二界未说其相。为即虚空名为空界。为一切识名识界耶。不尔云何。颂曰。
 
 空界谓窍隙  传说是明闇
 识界有漏识  有情生所依
 
  论曰。诸有门窗及口鼻等。内外窍隙名为空界。如是窍隙云何应知。传说。窍隙即是明闇。非离明闇窍隙可取。故说空界明闇为体。应知此体不离昼夜。即此说名邻阿伽色。传说。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此空界色与彼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碍相邻。是故说名邻阿伽色。诸有漏识名为识界。云何不说诸无漏识为识界耶。由许六界是诸有情生所依故。如是诸界从续生心。至命终心恒持生故。诸无漏法则不如是。彼六界中。前四即此触界所摄。第五即此色界所摄。第六即此七心界摄。彼经余界如其所应。皆即此中十八界摄。
 
  说一切有部俱舍论卷第一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9 册 No. 1558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二
 
  尊者世亲造
 
  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分别界品第一之二
 
  复次于前所说十八界中。几有见几无见。几有对几无对。几善几不善几无记。颂曰。
 
 一有见谓色  十有色有对
 此除色声八  无记余三种
 
  论曰。十八界中色界有见。以可示现此彼差别。由此义准说余无见。如是已说有见无见。唯色蕴摄十界有对。对是碍义。此复三种。障碍境界所缘异故。障碍有对。谓十色界。自于他处被碍不生。如手碍手或石碍石或二相碍。境界有对。谓十二界法界一分。诸有境法于色等境。故施设论作如是言。有眼于水有碍非陆。如鱼等眼。有眼于陆有碍非水。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毕舍遮室兽摩罗及捕鱼人虾蟆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有眼于夜有碍非昼。如诸蝙蝠鸺鹠等眼。有眼于昼有碍非夜。从多分说。如人等眼。有眼俱碍。如狗野干马豹豺狼猫狸等眼。有俱非碍。谓除前相。此等名为境界有对。所缘有对。谓心心所于自所缘。境界所缘复有何别。若于彼法此有功能。即说彼为此法境界。心心所法执彼而起。彼于心等名为所缘。云何眼等于自境界所缘转时说名有碍。越彼于余此不转故。或复碍者是和会义。谓眼等法于自境界及自所缘和会转故。应知此中唯就障碍有对而说。故但言十有色有对。更相障故。由此义准说余无对。若法境界有对。亦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谓七心界法界一分诸相应法是第一句。色等五境是第二句。眼等五根是第三句。法界一分非相应法是第四句。若法境界有对。亦所缘有对耶。应顺后句。谓若所缘有对。定是境界有对。有虽境界有对而非所缘有对。谓眼等五根。此中大德鸠摩逻多作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