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宝珍奇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塔身为砖结构,高3.3米。倒塌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发生的大地震中。寺内尚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为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所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就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我国古代惟一一个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是现存仅有的一个特殊例子。
编辑本段
文化底蕴
法源寺作为一座历史名刹,曾经历过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北宋末年,当金攻陷汴京后,掳掠了徽、钦二帝北上,就曾把钦宗拘禁在此。
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南宋遗臣、诗人谢枋得(1226--1289)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元廷多次命之为官,均坚辞不就。他病倒后就居住在悯忠寺,看见镶嵌在墙壁上的曹娥碑,泪如雨下:“小女子犹尔,吾岂不若汝哉!”后绝食而死,成为一代忠臣名士。
李敖与法源寺: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
相关书籍
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噪,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李敖虽从未去过法源寺,但“悯忠”二字给了他创作的空间,这篇小说以这座古刹为背景,以悯忠为基调,再现了百日维新后谭嗣同英勇就义的过程。法源寺的历史厚蕴也可从中窥见一斑。
编辑本段
文物收藏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
法源寺
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
编辑本段
花木飘香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名,令许多名人流连吟咏。
游法源寺的最佳时间是春末夏初,那时的丁香号称香雪海,曾与崇效寺牡丹、恭王府海棠一起并称京畿三大花事。
法源寺简介
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交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源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法源寺坐北朝南,形制严整宏伟,六院七进。法源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内供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两侧为四大天王。大雄宝殿上有乾隆御书“法海真源”匾额,内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两侧分列十八罗汉。 观音阁,又称悯忠阁,陈列法源寺历史文物。净业堂内供明代五方佛。大悲坛,现辟为历代佛经版本展室,陈列唐以来各代藏经及多种文字经卷,蔚为大观。藏经楼,现为历代佛造像展室,陈列自东汉至明清历代佛造像精品数十尊,各具神韵,尤其是明代木雕佛涅盘像,长约十米,是北京最大卧佛。[1]
交通线路:10路车到回民医院,6、109路教子胡同下车。地铁4号线菜市口下,西南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