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明教寺

明教寺 坐落于中国安徽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原名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公元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
明教寺
 
坐落于中国安徽合肥市逍遥津公园旁,原名铁佛寺,又称明教台、曹操点将台。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公元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明代改称“明教寺”。后迭经兴废。至1853年,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明教寺风景(一)(18张)明教寺初建於南朝梁武帝年间(五○二~五四九年),初名「铁佛寺」,在兴建一百多年後,毁於隋末兵变。唐朝大历年间,在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高丈八,庐州剌史裴休奏告朝廷,代宗皇帝李毅诏令重建,定名「明教院」。明朝以後改称「明教寺」,沿用至今。後历代屡加修葺,後毁於兵乱。清清咸丰三年复毁於战火,太平天国将领袁宏谟於天国失败後,慨叹「英雄气短,佛海春长」,便遁入空门,隐於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圆;清同治九年(一八七○年)重建。现存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所建。
 
明教寺景色(二)(16张)
明教寺是西庐寺的下院,属禅宗临济派,远代祖师谱已失无稽,通圆驻锡明教寺後,寺宇破残不堪,立愿重修旧观。他浪迹天涯,经过十多年的苦行募化,於光绪十一年(一八八六年)夙愿终偿。现存的大殿和後殿,仍保留原建筑风貌。在出土的石碑上载有教弩台和明教寺的史况,唐人吴资诗曰∶「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这是对教弩台历史演变的写照。教弩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诸名胜。屋上井在大殿左侧,以井口超出地面屋脊得名,原为魏军汲水用井。晋朝整修,井口石栏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十二字,为西元二六八年遗迹。在石栏沿口可见到二十三条被汲水纯磨成的深沟,堪为漫长岁月的见证。听松阁在台的东南隅,昔时这里松木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於是有「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登监其上,心旷神怡,令人不禁发怀古之幽情。
据清嘉庆《县传城郭图》载∶「合肥城郭有寺院四十馀所,明教寺规模宏伟,为众寺之冠,明教寺为明朝院式建筑,山门朝南,从两侧拾级而上,循序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侧有法堂、方丈室,後殿两翼为寮房、藏经楼及齐堂(原禅堂、客堂已由改建的客厅取代),布局严谨,错落有致。明教寺俗称“曹操点将台”,在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距淝水、津水和逍遥津都不远
  明教寺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迄今为止已有1700多年历史。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史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柏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
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明教寺,耸立台上,雄伟壮观,乃清光绪十一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而得。明教寺现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院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院威严庄重得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充满了神奇得宗教色彩。[1]
编辑本段
历史
 
明教寺位于合肥寺消遥津公园边上的明教台上,相传此台曾是曹操的点将台
  明教寺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明教寺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9年),初名铁佛寺。唐代重修,定名“明教寺”。后历代屡加修葺,后毁于兵乱。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现存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所建。过去,寺周围广植松树,“教弩松荫”为古庐州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