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双桂堂(2)

双桂堂 大块和尚 双桂堂方丈大块和尚,77岁,重庆奉节县人,1930年出家为僧,师从演熙法师,毕业于中国汉藏教理院,兼任重庆市梁平县八届政协常委,

双桂堂
大块和尚

双桂堂方丈大块和尚,77岁,重庆奉节县人,1930年出家为僧,师从演熙法师,毕业于中国汉藏教理院,兼任重庆市梁平县八届政协常委,梁平县十二届人大常委,万州区政协委员。
破山禅师

破山禅师,俗姓蹇,名栋宇,字懒愚,四川大竹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读书勤奋,聪明过人,懂书画,善琴棋。19岁出家,遍游名山,转览佛教经典。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住湖北黄梅县破头山,参禅三年,深有所悟。后常年在天童寺跟随密云禅师学法。
民间传说双桂堂这两棵桂树是月宫中的嫦娥亲手培养,嫦娥借观音的净瓶水为之浇灌,遣神燕去天河衔来肥泥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云剪为之修整,在嫦娥的精心护理下,这两株桂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在一个中秋之夜,嫦娥将它们送往人间。这两棵桂树带着满枝的清香落在宁波天童寺院内。密云法师将这两棵桂树交给弟子破山,让他带回蜀中,兴建佛寺,传播佛法,并称桂树生根之处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禅师尊师命,身背桂树,跋涉了几个月,进入蜀中。一日,他落脚在万竹山。半夜里,山间霞光四射,钟鼓齐鸣,四周的村民闻声而至,只见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参禅,他所背两株桂树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从此,破山和尚就在双桂落地之处建立禅院,并取名“双桂堂”。桂树至今尚存,枝繁叶茂,浓绿如云。每年金秋时节,桂花满枝,香飘数里,人们争相观赏。
破山禅师熟谙诗文,精于书画,著有《双桂草》、《破山语灵》等传世,所留墨迹也为后人所珍藏。他的诗,以幽默、诙谐见长。如他的《自赞诗》写道:“这个川老蜀,浑无奇特处。问禅禅不知,问教教非熟。懒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条短杖藜,打佛兼打祖。”他的弟子很多,遍及四川、云南、贵州等省,有的还去东南亚弘法。因此,双桂堂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双桂堂创建以后,得到清朝历代皇帝的支持,连续不断地修建了二百多年,从1653-1926年,双桂堂历经破山、竹禅等七代祖师累世修建七殿、八堂、八院,占地面积120亩(该寺最后一次修整是1980年)。民国时期,双桂堂以它宏传的规模、庄严的殿堂、丰富的藏经、独特的雕塑被列为“蜀中丛林之首”。
3禅学传承

双桂堂初创之时,正是反清复明高潮之际,盘踞在川东、陕南和鄂西的"蔓东十三家"利用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采取松散型联合,流动作战的战术,打着明朝 的旗号,共同抗击清兵,镇守着大西南的门户。"贫东 十三家"据险自守,长期与清廷对峙,成为清朝扫平西南诸省和一统天下的障碍。破山奔走于反清复明阵营之间,以一个佛门中有地位、社会上有影响的高僧的身份,鼓励抗清将领们坚持斗争,复兴明朝。抗清将领们也成为破山创建双挂堂的资助者和保护伞,使双挂堂得以迅速竣工,佛事活动得以正常开展。

双桂堂远看
最终打破这一僵持局面,消灭反清武装势力,为清朝完成统一大业的是顺治十四年(165)出任川陕三边总督的清朝重臣李国英。而李国英在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前前后后,均注重建立和发展与双挂堂破山的关系。
李国英通过书信或委派专人到双桂堂,对破山表示崇敬和景仰,并说自己对佛教如何的信仰,对佛门如何的亲近,希望有朝一日大师能发慈悲,来教育自己。李国英不愧为清朝政府一位有胆识有谋略有德行的封疆大吏,他很快得到了破山的好感,使之成为盟友。但是,破山的这种变化,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现实的需要。
反清复明运动已持续二十年,战火的侵扰使巴山蜀水成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世界。出没于川东地区的"黎东十三家"和出没于滇黔地区的永历政权的其他武装势力,虽然均以反清复明为旗号,但实际上不过是占山为王,纪律松散,各自为阵,胸无大志的散兵游勇,在清朝大兵压境之际扼险自保,也只是作垂死的挣扎罢了,况且他们中间,烧杀成性的有之,为利忘义的有之,腐化堕落的有之,投降变节的也有之!他们自身的腐败和内部的倾轧足以使其人和斗志丧失殆尽,由这些人来担当反

双桂堂
清复明的民族大任,其成功的把握是可想而知的。即使侥幸获得成功,除了祸国殃民,他们还会有什么能耐?从弘光政权、隆武政权到鲁王政权,一个个短命的南明王朝其腐朽早已大白于天下,路人皆知。而永历政权虽以广阔的西南为根据地,坚持时间最久,生命力最强,但其中激烈的党争,不断的内认亦昭然若揭。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气象预示着它的寿终正寝之日也行将不远了。进出双挂堂的游僧信徒们频繁来往于西南各地,种种信息的综合,使破山越来越感到反清复明不过是一场无法实现的梦,相反,持续的战乱则只能增加人民的痛苦和社会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