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大乘般若部 >

第四百七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四百七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分缘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五亿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
第四百七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第三分缘起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王舍城鹫峰山中,与大苾刍众五亿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得真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如调慧马亦如大龙,已作所作,已办所办,弃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知解脱,至心自在第一究竟,除阿难陀独居学地,舍利子等而为上首。
  复有五百苾刍尼众皆阿罗汉,耶输达罗而为上首。
  复有多千邬波索迦、邬波斯迦皆已见法。
  复有无量无数不可称、不可量、不可说无等等大菩萨僧,一切皆得大陀罗尼胜三摩地,安住空性,行无相境;愿无分别,得一切法平等性忍;具无碍解,诸所演说深妙理趣辩才无尽,游戏五通永无退失;气调温雅一切钦承,勤进勇锐无诸懈怠;舍亲弃财忘身殉命,不以矫诳有所贪求,为诸有情而宣妙理;证深法忍至等极趣,得大无畏身意坦然;超出众魔所作事业,降烦恼敌息诸业障;一切他论所不能伏,声闻、独觉不测其量;于法于心皆得自在,解脱所有业烦恼障;于说众缘无不善巧,契深缘起无尽理趣;灭见、随眠,断诸缠结,于众谛理智皆善证,发弘誓愿已经多劫;含笑先言容颜舒泰,词韵和美妙辩无穷;处众尊严威容肃穆,动止仪雅无畏坦然,那庾多劫巧说无尽;观诸法门,犹如幻事、阳焰、梦境、水月、响声,既类空花、镜像、光影,亦如变化及寻香城,虽体实无而现似有;于甚深理说无所畏,赞颂巧妙心不下劣;善知有情种种胜解心行所趣微细差别,善能通达后际无碍;成就最胜无生法忍,如实悟入法平等性,摄受无边大愿佛土;于十方界无数诸佛,由等持力常念现前;一切如来出兴于世,皆能历事无空过者,亦能劝请久住世间,转正法轮度无量众,善能伏灭一切随眠及诸见趣、烦恼、缠垢,引发游戏百千等持,于诸法门能善悟入。是诸菩萨摩诃萨众,具如是等无量功德,经无数劫叹不能尽,其名曰贤守菩萨、宝性菩萨、导师菩萨、仁授菩萨、星授菩萨、水天菩萨、帝授菩萨、上慧菩萨、观自在菩萨、得大势菩萨、妙吉祥菩萨、金刚慧菩萨、宝印手菩萨、常举手菩萨、慈氏菩萨,如是等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上,自敷尼师坛结跏趺坐,端身正愿住对面念,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三摩地皆摄入此三摩地中,是所流故。
  尔时,世尊正知正念,从等持王安庠而起,以净天眼观察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举身怡悦,从两足下千辐轮相,各放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从足十指、两趺、两跟、两踝、两胫、两腨、两膝、两髀、两股、腰胁、腹背、脐中、心上、胸臆德字、大士夫相、两乳、两腋、两肩、两膊、两肘、两臂、两腕、两手、两掌、十指、项咽、颐颔、颊额、头顶、两眉、两眼、两耳、两鼻、口四牙、四十齿、眉间毫相,一一身分各放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此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有情触斯光者,必获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一切毛孔皆悉熙怡,各出六十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是一一光各照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有情触斯光者,必获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演身常光照此三千大千世界,从此展转遍照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其中有情触斯光者,必获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熙怡微笑。复从舌相流出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光,其光杂色,从此杂色一一光中现宝莲花,其花千叶皆真金色众宝庄严。如是光、花遍三千界,从此展转周流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诸花台中皆有化佛,结跏趺坐演妙法音,一一法音皆说六种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有情闻者,必获无上正等菩提。
  尔时,世尊不起于座,复入师子游戏等持,现神通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变动,东踊西没,西踊东没,南踊北没,北踊南没,中踊边没,边踊中没。其地清净光泽细软,生诸有情利益安乐。时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傍生、鬼界及余无暇险恶趣坑,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此舍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同诣佛所,以淳净心顶礼佛足。从此展转周遍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种变动,时彼世界诸恶趣等,一切有情皆离苦难,从彼舍命得生人中及六欲天,皆忆宿住欢喜踊跃,各于本界同诣佛所顶礼佛足。
  时,此三千大千世界及余十方殑伽沙等世界有情,盲者能视,聋者能听,哑者能言,狂者得念,乱者得定,贫者得富,露者得衣,饥者得食,渴者得饮,病者得除愈,丑者得端严,形残者得具足,根缺者得圆满,迷闷者得醒悟,疲顿者得安适。时诸有情等心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姊如妹,如友如亲,离邪语业命修正语业命,离十恶业道修十善业道,离恶寻思修善寻思,离非梵行修正梵行,好净弃秽乐静舍諠,身意泰然忽生妙乐,如修行者入第三定。复有胜慧欻尔现前,咸作是思:“布施、调伏、安忍、勇进、寂静、谛观,远离放逸修行梵行,于诸有情慈悲喜舍不相恼触,岂不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