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五卷(6)

疏。第二明二藏等。疏文有四。一标二即。由前三下。释三故。庄严下引证。四此就二乘下。出所以。于中分三。初正出为二所以。次若约教行别故下。出

  疏。第二明二藏等。疏文有四。一标二即。由前三下。释三故。庄严下引证。四此就二乘下。出所以。于中分三。初正出为二所以。次若约教行别故下。出三乘三藏不同。后又由缘觉下。重成二藏之义。疏。即大小半满不同者。诸经论中多以大小相对故。分大小经律论。别大乘之中有大乘经律论。小乘之中有小乘经律论。别华严般若等为大乘经。菩萨戒善戒经等为律。瑜伽智度等为论。小乘四阿含等为经。五部律为戒。婆沙等为论。故大小三藏迢然不同。言半满者。即出涅槃。北经第四。如来性品文云。善男子。譬如长者唯有一子。心常忆念怜爱不已。将诣师所欲令受学。惧不速成寻便将还。以爱念故。昼夜殷勤教其半字。而不教诲毗伽罗论。何以故。以其幼稚力未堪故等。下合云。所言一子者。谓一切众生。如来视于一切众生犹如一子。教一子者。谓声闻弟子。半字者谓九部经典。毗伽罗论者。所谓方等大乘经典。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九部经典。而不为说毗伽罗论。方等大乘。善男子。如彼长者子年既长大。堪任读学。若不为说毗伽罗论何名为藏。乃至云。今我亦尔。为诸弟子说于半字九部经已。次为演说毗伽罗论。所谓如来常存不变。上即经文。半满是喻。大小是法。余义可知。又西方三藏之外加一杂藏。谓陀罗尼五明论等为四藏。大小俱有则有八藏。若六波罗蜜经说有五藏。小乘三藏及杂藏为一藏。大乘为一藏。故为五藏。若大开为三即有七藏。三乘各三便是九藏。加一杂藏便为十藏。三乘各四应十二藏。疏中。第二明所摄下。文中有二。初明彼摄此经。后若约下。明此摄彼藏。文并可知。上来藏摄竟
  第二明教摄中
  疏。二者诸宗立教等者。由前经藏有权实等。故有此门。于中三。一标举将说。二总辩深玄。三开章别解。今初可知
  疏。夫教海冲深下。二总辩深玄。有标释结。今初。教海总含深广。文略语深。法云智光略明深广。下经云。一切诸佛云雨说法。唯十地菩萨。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佛刹微尘法门海故。云雨说法故。夜摩偈赞品。胜林菩萨云。譬如孟夏月。空净无云翳。赫日扬光辉。十方靡不充。其光无限量。无有能测知。有目斯尚然。何况盲冥者。诸佛亦如是。功德无边际。不可思议劫。莫能分别知。故云智光无际。妙辩叵穷者。法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故四辩八音。不能谈其状也。普贤行愿云。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疏。以无言之言至无穷之机者。二释即出叵穷所以。全依体上起大用故。非是无言非在言故。然能说之妙。谓无言之言。所说之深。谓言绝之理。故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法华云。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等。以无变之变者。能说多端故。下经云。一法门中无量门。无量千劫如是说。所演法门广大义。普运光天之所了等。应无穷之机者。所感非一故。故九地云。如是乃至不可说世界所有众生。一刹那间。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于一念顷悉能领受。亦以一音普为解说。各随心乐。令得欢喜等。菩萨尚尔。何况如来。出现品云。如来音声亦复如是。普入一切处。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业。一切报中。而无所住者。即无变之变也。又云。佛子。如来随一切众生心行欲乐。无量差别出若干音声。而转法轮者。即应无穷之机也。广如下说。是知如来教法。能深能广能高能远。其犹大海周天虽涉而难越。孤峰四绝可仰而叵升也
  疏。极位所承凡情难揖者。三结成难思。揖由测也。九地已下。皆测量不及。唯十地菩萨位极能承故。十地经云。譬如娑竭罗龙王所霔大雨。唯除大海余一切处。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如来秘藏大法明大法照大法雨。亦复如是。唯除第十地菩萨能安能受能摄能持。余一切众生声闻独觉。乃至第九地菩萨。皆不能安不能受。不能摄不能持。第五经云。佛子众会广无限。欲共测量诸佛智。诸佛法门无有边。能悉了知甚为难。喜目云。诸佛法海无有边。我悉一时能普饮等。证上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