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二十六卷(5)

疏。法华三变净土者。即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佛。世尊放光远召。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

  疏。法华三变净土者。即宝塔品大乐说请开塔户。佛言。须集分身。大乐说请集分身佛。世尊放光远召。为欲受分身佛故。一变娑婆。二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坐佛不足。第三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土。皆令清净。故云三变
  疏。谓前九辩诸世界约相不同至皆周遍故皆释标名。于中有三。一约性相相对。相则有差性则无差。二又约权设下约权实相对。实则无差。三又皆是诸佛之所用故下。收差与无差皆归果用。前之二对性相权实二不相即。今则融即。言无差之差者。是圆融上之行布也。差之无差者。是行布上之圆融也。若离圆融则无可差别也。若离差别无可圆融。如揽别成总。非离别外而有此总。引法华经但明二不相离。由依此义下。显十八圆满由此而成
  疏。尽海之尘一尘一刹已是含摄之义者。以经云一一世界海中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无差别。谓一个世界海。还有世界海微尘数世界。则义当一尘是一世界竟。唯就此一句已显融摄释。无差别义善成矣。若界界相望论无差者。无差全少。今十句中句句各有世界海尘。则一海之中已有十世界海尘数无差故。须融摄思之
  疏。而前但约平漫无差者。即长行云。一一世界海中所有佛威力无差别。今乃皆云一一尘中无量光等。即是重叠无差别也
  疏。若云约共同事下。结弹古人。谓经举十事皆约融摄。若依昔义。何以不言一一世界海中染净无差别。一一世界海由众生受苦无差别。以世界海中皆有染有苦故。故疏结云。岂世界海中都无此耶。今经不言。明知约融摄无差别耳。世界成就品竟
  华藏世界品第五(尽第二会初如来名号品)
  疏。梵本具云等者梵云拘苏磨(华也)多罗(藏也)骠诃(庄严也)阿楞伽(严具也)噜迦驮都(世界也)三牟达啰(海也)钵履输陀(云遍清净也)惧曩(功德也)三牟达啰(海也)阿罗婆(上)娑(光明也)钵履勿多(品也)此云华藏庄严严具世界海遍清净功德海光明品。然疏文有四。一举梵名。二译者嫌繁下申其义释。三其梵本云下释前梵本。四约事可尔下。核其本源。不为此释岂委刹海之兴由。三宗趣言有十德者。前品已引四文也。疏初明华藏因果自体者。然第二安布庄严亦是果相故。应对果分因。总为二段。谓先明刹因。后彰果相。以第一段中长行具有因果。偈中双明因果。故合于因。属自体中。疏谓指此刹海。是我本师下疏文二。先通释经文。后随难别释。今初疏不唯胜观释迦等者。俱舍论第十八说。于三无数劫各供养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三无数劫满逆次逢胜观然灯宝髻佛。初释迦牟尼。释曰。此三偈中初偈明供养佛。数谓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后颂意明供养何佛。言逆次者。从第三无数劫向前以明。谓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第二无数劫满逢然灯佛。第一无数劫满逢宝髻佛。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佛。发誓愿言。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时法住千年。今我如来一一同彼。故今疏云。不唯胜观者。举第三阿僧祇劫满佛。言释迦者。举初发心之佛。而言等者乃有三义。一等然灯宝髻。二等所供佛数。三等余教所明。设言供养三十六恒三十八恒佛等。皆未足为多也
  疏。不唯净一无生等者。如智论说。五华供养然灯得无生法忍。故金刚经云。若有少法可得。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等。无法可得是无生相。而言等者等余法门。俱舍颂云。但由悲普施被折心无忿。赞叹底沙佛。次无上菩提六波罗蜜多。于如是四位一二又一二如次修圆满。释曰。初之四句即是四位。初位一满。谓普施成檀。次位二满。谓尸及忍。被折不报故能满尸。由内无忿故成于忍。第三位中但一度满。谓精进度。第四位中定慧双满。故云一二复一二等。言底沙者。此云圆满。赞佛偈云。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七日七夜忘下一足叹底沙。故超于弥勒九劫先成佛。智论之中亦同此说。故六度满前后不多。今经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况于多佛况多劫耶。故结云由上三重故云深广。疏然瑜伽起信下。第二随难别释。即重释三祇。约三乘一乘以通。言该通十方者。对上一方化仪言。及树形等界者。对上一类世界。且如娑婆一劫方知安养得为一日。则安养世界乃经三无数日耳。更方袈裟幢刹未经岁月。况于后后以劫为日之刹耶。是则不可以此一方一类定于成佛时劫之数。二异类刹者。即于一界即具诸界互不相见。时劫亦殊安知修短。故朝菌不知晦朔。况识春秋耶。况于大椿之岁耶。言宝云经者。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如来境界不可思议。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习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贤首释云。不可计者不可计数阿僧祇也。义分齐云。始教三祇不同小乘十十数之。此即倍倍数之。仍说百劫修相好等。智度论破此别修相好。不许三祇之外别修。即是实教之意。然实教之意。自有二义。一定。三僧祇一方化仪故。又是实佛故。起信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量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于三阿僧祇劫故。斯则定也。二者不定。复有二意。一为通余类世界故。如胜天王说。即前树形等刹是。二据佛实德无限故。如宝云经。若瑜伽说有二种无数劫。一者日夜月半月等方便显时无量故。二者如常说。若依初义经无量劫。若依后义但三僧祇。然依此释不同宝云。宝云不言为浅近众生说于大劫。为于深胜说日月劫。明知意殊。是则瑜伽亦是一方所宜说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