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四卷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四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七无著行 疏。体即方便者出体。下皆释名。于中有二。先依唯识二方便释。后依本业释。前中唯识但列不释。无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第四十四卷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第七无著行
  疏。体即方便者出体。下皆释名。于中有二。先依唯识二方便释。后依本业释。前中唯识但列不释。无性释云。方便善巧者。谓不舍生死而求涅槃。是则说名方便善巧(此总释也)若以前六波罗蜜多所集善根。共诸有情。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不舍有情。当知即是不舍生死(此释总中不舍生死即唯识拔济方便)若以此善回求无上正等菩提。为证无上佛菩提故。当知即是希求涅槃(此释总中而求涅槃亦唯识回向方便)疏。本业后四下。二依本业释。于中四。一举彼经。二初即回向下。会唯识二方便。三不舍不受下。双出经论有无之因。兼正之义下文当知。四三皆善巧下。正释行名。于中二。先总。后则二不下别。于中三。一合释。前二以二同唯识故。以进趣同回向。即大智故。巧会同拔济即大悲故。此二相即故唯一心。二即一心故不着二。一心即二故不着一心
  疏。有是幻有下。第二别约巧会有无释无著名
  疏。有能起用下。第三约不舍不受释名也
  疏。即圣天梵等后会当广明
  疏。谓证法毗尼等者。又此证者亦了知义。故梵本具云苏钵唎味底多达磨毗柰耶。释曰。苏者善也。钵唎味底多了知也。而译人拣异上果果。但了知理谛证故。又约其四法但言是理。对上菩提即是涅槃。涅槃即是性净之理。证即已为圆净涅槃故
  疏。先总观迷四谛故等者。然约二愚迷四谛理。即是迷胜义。愚即四重二谛中第二重二谛。今取第三重中胜义。谓即真如故。与四不同。四谛但是俗故
  疏。顽嚚即是痴爱。尚书尧典注云。心不则德义曰颂。言不道忠信。曰嚚。故顽即痴嚚是爱也
  疏。二菩萨行想念生故者。此有二意。一要须想念方能起行。如梦从想。故智论之中。所闻见事多藉思惟念故梦见也。二未大觉。大觉是佛。近而说之七地已前犹为梦行。八地为觉。又八地之中无明未尽亦是梦境。永断梦妄思想念。无复诸大阴界入。唯佛一人。是故如来独称大觉
  疏。如梦度河即八地经
  疏。七总结可知者。彼亦释疑。谓有疑云。众生既尔何故菩萨说法赴机。故此释云所说法如实际。即此言说常同实际故。今疏中将初为总。故将后实际以为总结。所以名为略加添改。余义多同但是取意有小异耳
  疏。既二经小异等者。晋经即云一切法界如幻。诸佛法如电。菩萨行如梦。所闻法如响。一切世界如化。业报所起如摩[少/兔]摩。化身一切众生犹如画像。种种异形皆由心画。所说诸法皆如实际。释曰。此经亦有八喻。唯如画像以经自合。余但有牒法为喻耳。彼之电喻今改为影。彼摩[少/兔]摩喻今改为幻。故有二幻。此亦是改亦是添义。彼业报所起属摩[少/兔]摩所喻。今将合化亦是改处。又后四喻皆经自释。即是添处。经之添改总为小异。添改二字正约疏明。彼释电云。亦有彼闇照明等用。今由为影。改云亦有应质覆荫等义。彼释第四疑云。果行等可使是空。今世界事广此应为实。由经以界为间则世间通三世间故
  疏。改别彼释第五疑。若世如化何有彼因果。有善恶异。释云业报生如幻生。彼疏释摩[少/兔]摩云。古德释云。摩[少/兔]摩者。重义即是重化。今更问得三藏法师。摩[少/兔]摩者。此云意生。亦云意成。即是意生身也。彼身更起化故。释曰。此三藏释亦有重化意耳。但取文别。彼释第六牒疑则同今之疏文。释云如画像随心壁有高下故
  疏。其中施设下。随难别释。而经云种种生者
  疏。以易故不广释之。今当重释。即四生等。又缘起经说三种生。经中有一苾刍问言。世尊。如是四种生身之相。由生老死有何差别。释曰。四种生身之相者。谓名色六入触受也。经云。世尊告曰。此四种生身之相。若次第生。若属彼生。若如是生。世尊。云何次第生身之相。世尊告曰。于其最初有下种生(一)从此无间有渐增生(二)从此无间有出胎生(三)从此无间有渐长生(四)既成长已受用言说。能得生即受用生(五)如是品类名次第生。次明属彼生。经云。世尊。此属谁生。世尊告曰。蕴界处生都无有我。所以者何。以诸蕴等渐增长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有此生相。三明如是生。经云。世尊。云何而生。世尊告曰。由命根力有暂时住分限法故。其性无常。即无常法如是而生。涅槃十二说五种生与上大同。南经十一经云。生者出相。所谓五种。一者初生。二者至终。三者增长。四者出胎。五者种类。彼疏释云。初言生者出相总显生义。下别显中。一初生者识支。是其一报之始故名为初。报起名出。二至终者。名色望前所依说以为终。三增长者。即前名色增为六入。此三胎中。四出胎可知。五种类者出胎已后。乃至老死一报之中。运运新起皆名为生。释曰。然此五生即前次第生。以彼第三为此第四。初生即下种至终即渐增。增长即前渐长出胎名同。种类即前受用。涅槃增长意是胎内。缘起经中在于胎外。小有异耳。经云。种种没者或延或促三性等殊。亦即九种命终。缘起经中说六种死。经云。即于此四生身相中复有六种死差别相。一者究竟死。二者不究竟死。三者自相死。四者不究竟死。分差别相。五者究竟死分差别相。六者时非时死。彼释曰。究竟死者。谓业尽死。不究竟死者。翻上应知。自相死者。谓识离身诸根灭没。不究竟死分差别相者。谓业不尽中随缘多种。究竟死分差别相者。谓业尽处中随缘多种。时非时死者。谓八万岁至十岁。或依时命终。或不依时命终。涅槃十二云。死者舍所受身。舍所受身亦有二种。一命尽死。二外缘死。命尽死者。亦有三种。一者命尽非是福尽。谓正报虽亡依报犹在故。二者福尽非是命尽。谓依报灭坏正报犹在。三者福命俱尽。谓依正俱亡。二外缘死亦有三种。一者非分自害。二者横为他害。三者俱害。又有三种。一者放逸死。谓有谤大乘方等般若波罗蜜。二者破戒死。谓有毁犯去来现在佛所制戒。三者坏命根死。谓舍五阴身。今此菩萨悉并委知。第八难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