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若说羞耻下。释二通相先依唯识已如上引。后依今经以一文中皆有不相恭敬故 疏。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者。正同涅槃。兼得唯识依自法力。第四愧藏 疏。不觉苦集故无知见者。不知苦果不见集过 疏。依顾世间即顺唯识意 疏。从淫欲生即种子不净者。疏中先说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即智论二十一说。梵行品已广其相。但自性不净即三十六物。今当更说。即涅槃十二圣行品云。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一)毛(二)爪(三)齿(四)不净(五)垢秽(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肾(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胆(十六)肠(十七)胃(十八)生藏(十九)熟藏(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涕(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泪(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脑(二十八)膜(二十九)骨(三十)髓(三十一)脓(三十二)血(三十三)脑(三十四)膀胱(三十五)诸脉(三十六)菩萨如是专念时。释曰。远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脑有二。脑连膜。除二缺二。肠有大小。亦缺其一。余处有胞具三十六。直就经文今具者。复有分垢为一汗为一。则秽字属汗亦具三十六 疏。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者。然有二种。一内二外。论云。云何依内污秽不净。谓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痔肪膏肌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释曰。此亦三十六物也。论外谓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月*逄]胀。或复食啖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锁。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污秽不净。二苦触不净。论云。谓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若不平等受。受所摄如是名为苦触不净。三下劣不净者论云。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更无极下劣最极鄙秽余界可知。如是名为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者论云。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观待萨迦耶寂灭涅槃乃至有顶。皆似不净。如是等类名为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论云。谓三界所有一切结缚随眠烦恼缠。六违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故。恒不可保信是变坏法。是故静虑无色皆名不净。释曰。今疏随胜已略配竟。但观所引论文自然明了。第五闻藏 疏。闻为本故实则多知者。故大品第六云。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一切法中无碍相应学应知。释曰。即多知之义下。佛答中与此列大同。佛言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释曰。此十法但共不共。此中略无以一向是不共般若故。彼经云云何为共法。四禅四无色。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法是名共法。智论释云。凡夫圣人生处入定处共故名为共法。经云。何等名不共法。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论释云。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无相。是法从因缘和合生故无性。无性故自性空。释曰。此即圣人法不共凡夫。如十八不共等亦不共二乘也。余大同此 疏。依生引二门开为四重征释者。然第六地广显其相。今文略引。然此一段疏文有三。一总显生引。二然依杂集下。以三缘生会释经文之意。三正释经文。二中二。先正说三缘生。后会释今文。今初。然杂集论云。云何缘生。几是缘生。何义观缘生耶。问也。谓相故分别支故。释曰。彼有十五义。今略用一二耳。论名相者。谓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是缘生相由此三故薄伽梵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为无明缘行乃至广说列也。此有故彼有者。显无明缘生义。等具如疏文。即是释也。然功能差别下。更云如从无明力故诸行得生。乃至生力故得有老死 疏。然今经中下。第二会释经文也。于中有五。一正明二门。然此有彼有等。亦兼势用正显二相故。指势用在于六地。二然二门下。出其影略。言前后互举者。谓能所引中明无作缘生。能所生中明无常缘生。三前七许同因位下。出生引所以。言许同者。据三世义。初二次五过现不同。约二世义许得同世。但引五种故不名生。四由此能所引中下。出此经中影略之由。以前于能所引中无作义显。而影取无常。能所生中无常义显影取无作。五故集论下。引证生引之相 疏。然文有染净下。第三释文。文中三初句标也。有染净观者。六地广明。谓无明缘行等。前能生后生死流转为染。无明灭行灭等。反本还源为清净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