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净名玄论 第三卷

净名玄论 第三卷 (名题下) 三别释法门 有三门。先释不思议门。次释解脱门。后释法门 先释不思议有四。一来意。二释不思议名。三辨不思议体。四释不思议名多少 第一来意者。问。诸
净名玄论 第三卷 (名题下)
  三别释法门
  有三门。先释不思议门。次释解脱门。后释法门
  先释不思议有四。一来意。二释不思议名。三辨不思议体。四释不思议名多少
  第一来意者。问。诸方等教。皆是不思议。何故此经独受其名。答。一切诸经。虽皆是不思议。但此经即以不思议为名。例如一切佛。皆有法宝。而宝积佛即以为名。又不思议。凡有二种。一者通不思议。谓诸佛菩萨境界。并非二乘凡夫之有所能测度。二者别不思议。谓神通奇特。如巨细相容。众经多明通不思议。此经多辨别不思议。故偏受斯称。问。此经凡有二名。一维摩诘。二不思议。何故。别有不思议品。而无别维摩品耶。又此经名不思议经。别有不思议品。众经何故不尔。如般若等经。何故无般若品耶。答。此经虽有人法二名。而维摩事彰。通为一经之主。不须别立品。不思议。虽通贯一经。但不思议事未显。须别立品。般若等经。明般若事显故。不须别立般若品也。问。此经何故辨不思议耶。答。略有五义。一者欲称叹诸佛菩萨解脱法门不可思议。令禀教之徒。虚心顶受。慕仰信行。二者净名道德已远得无功用心。现通说法。有所施为。任运即不假思量议度。既得此悟。还欲示人。故说不思议。三者欲显一切诸法无定性相。故说不思议。如长若定长。不可促长令短。短若定短。不可延短令长。以可延促。故无定相性。以无定性。诸法即空。因此即悟入实相。故说不思议。四者此经正明不思议法。故立不思议名。如不二法门。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净名默即是其事。以正说此法故。辨不思议。五者此经欲示二种人法。故明不思议。一者理外。谓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大乘人法。若所行之境。能行之智。所说教门。皆是有所得颠倒故。非不思议。二者明理内诸佛菩萨所行之境。能行之智。所说教门。并绝凡夫二乘有所得境界。故方是不可思议。问。何以知然。答。此经呵凡斥圣。破大弹小者。良由凡圣大小皆是有所得颠倒理外行心。所以非不思议。广说菩萨无方妙用无碍法门。有得之徒。莫能测度。故名不思议。是故。当知。欲开二种义。故明不思议。此是对可思议。故叹不思议。令舍可思议。悟不思议。既无可思议。亦无不思议。故诸佛菩萨所行之道。非思议。非不思议。问。理外义宗。亦明绝四句。离百非。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何故非不思议。无所得。若四句。若绝四句。一切诸法。皆不思议。答。有所得。绝定绝。不可令不绝。不绝定不绝。不可令其绝。如此绝不绝。皆有踪迹处所。可得思议。无所得。绝不绝并是因缘无碍不思议。又有所得绝不绝悉皆不成。竟无此法。论何物不思议耶。无所得绝不绝义始成。故方得有不思议。至二智中。当具说也
  第二释不思议名
  略有三义
  一者约本释不思议名。由本是不思议故。方有不思议用耳。不思议本即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谓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心行断故。心不能思。言语灭故。口不能议。十四章经。正为开不二。故前序云。净名现病之本意。文殊问病之所由。当知为明本不思议。故名不思议也
  二者约净名二智。由体不二之道。故有不二之智不二之智。能适化无方。善巧妙用。并任运成就。无功用心。不假思量议度。故名不思议
  三者外示不思议迹。若形若声。及说不思议本。若境若智。并非下位菩萨及与二乘凡夫所能测度。故名不思议。不思议体。但有于三。不思议名。亦唯此三义。问。此与关中旧释何异。答。肇公云。深远幽微。二乘不能测。谓不思议三义之中。但是后意耳。生公云。不思议者。凡有二种。一者空理。非惑情所测。二者神奇。非浅识能知。三意之中。具说初二义。什公云。法身菩萨。有所施为。欲能则能。不须作意。三种之中。亦得其一。今且叙三门。复辨本末次第及内外不同。则抱前诸意
  三辨不思议体。问。今就何法。明不思议。答。法虽无量。略有三种。一境。二智。三教门。境即真俗二境不思议。智即权实两智不思议。教谓二谛教门。此之三门。有二种次第。若据能化。由真俗二境。发权实两智。由权实两智故。外说二谛教门。合此二义。即为二双。由境发智。由智照境。谓发照一双。内照二境为行。外彰神口为说。说行一双。次约所化。三门次第者。禀二谛教。发生二智。二智则照于二谛。合此三义。亦成二双。初则说行。次则发然。圣人如行而说。众生禀二谛教。则如说而行。故名说行一双也。以如说而行。识教悟理。发生二智。故二境为能发。二智为所发。二智为能照。二境为所照。名发照一双也。问。真俗二谛。为是教名。为是境称。答。约能化所化。互望不同。就能化为言。内照真俗。故真俗名境。外为众生。依二谛说法。故真俗名教。就所化为言。禀于真俗。别真俗名教。因真俗。发生二智。真俗名境。然此真俗。未曾境教。问。若尔。何故垣言二谛为教。非是境理。答。此约依二谛说法故。二谛名教。若据发生二智。则真俗名境。又真俗表不二理。则真俗名教。若对二智。则称为境。不可遍执。问。但应言圣人内照两境。外为众生依二谛说法。众生禀二谛教。发生二智。二智还照二谛。何得复言二谛教表不二理耶。答。此义有开有合。若开理教不同。约能化为论。所悟之理。则非真非俗。能悟之智。亦非实非权。理虽非真俗。为出处众生。无名相中。假名相说。故开真俗门。说二谛法。故以非真俗为理。真俗为教。二谛门既尔。智亦例然。悟理之智。非权非实。为欲化物。故开二智。以权实二智。照真俗两境。外为众生。说真俗二谛。此约能化。开理教境智义也。次约所化明理教境智者。所化众生。禀真俗二教。即悟非真非俗不二之理。既悟不二之理。即发生不二之观。所悟境既非真俗。能悟之智亦非权实。既悟理非有无。即识教有真俗。悟理发生。非权实智。即识教有真俗。故生权实二智。此约能化所化。各开理教境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