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净名玄论 第三卷(4)

次明真境不思议。俗境则一无量不可思议。真境则无量一不思议。故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问二乘亦会实相。云何

  次明真境不思议。俗境则一无量不可思议。真境则无量一不思议。故中论云。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无生亦无灭。寂灭如涅槃。问二乘亦会实相。云何言实相不可思议耶。答。以此责由来。旧宗亦成难解。既三乘同会真境。皆绝四句。二乘与菩萨所行是同。云何菩萨不思议耶。今明二乘与菩萨不同。略有六义。故有思议不思议。一者二乘但得生空。不得法空。故可思议。菩萨具得二空。故不思议。二者二乘亦不具得生空。所以然者。于我无我不二。是无我义。二乘见我无我二。云何得无我耶。三者利根二乘。设得法空。盖是折法明空。菩萨法空。自性空。自相空。即空为有。即有为空。故二乘法空可思议。菩萨法空不思议。四者。释论云。二乘得但空。故可思议。菩萨得不可得空。故不思议。五者二乘得小空。如毛孔空。菩萨得空广。遍如十方空。问。空何有大小耶。答。二乘不能别相一一知诸法空。但总相知十二入空。故名为小。菩萨能别相知一切法。谓粗细大小浅深。然后知其是空。故空广大。又二乘但得三界内人法空。故约有明空。空义即短。菩萨知三界内人外人法皆空。故约有明空。空义即长。故二乘得小分空。犹如兔马。菩萨具得多空。犹如香象。故空有多小也。六者明二乘但得生死空。不见大涅槃妙有体绝万相故空。何况知涅槃妙有即空。故二乘空可思议。菩萨空不可思议。问。若尔二乘与菩萨不同观实相。何得法华云同入法性。涅槃云同观中道耶。答。古旧辨三乘同观。或云三乘异观。二说纷纶。今略陈之。三乘有同观。有异观。以其同见于空。故言同观。有得二空。不得二空。如上六义。则不同观。同与不同。各有其义。不应偏执。问。真境唯一不思议。亦得有多不思议。答。实相无二。但约教有浅深。如上入不二法门三阶之说
  次合明真俗不思议。亦前示失明非不思议。后明得方是不思议。若有所得真俗。各住自性故。真不得是俗。俗不得是真。如此真俗。是断常二见根本。如法华云。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乃是不思议家彰发生二见之有无耳。何名不思议耶。今明。空有是因缘。有非空则不有。空非有即不空。空宛然而有。有宛然而空。故肇公云。譬如幻化人。非无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宛然而非人。非人宛然而人。宝积叹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亦不动。此是不动第一义而分别诸法。分别诸法。不动第一义。如此空有因缘无碍。唯是佛菩萨所行故。名不可思议。上来明三境三智不思议竟
  次泯境智不思议。上开境智二者。此是不二二义耳。而境智是因缘义。非境无以明智。非智无以辨境。故境名智境。智名境智。境智则非智。智境则非境。非境非智。踪迹区寻。故释论云。缘是一边。观是一边。虽是二边。名为中道。影公云。夫万化非无宗。而宗之者无相。虚宗非无契。而契之者无心。故圣人以无心之妙慧。契彼无相之虚宗。则内外并冥。缘智俱寂。虽缘智俱寂。而境智宛然。故名不可思议也
  四明不思议多少。问。不思议凡有几门。答。数甚多。非可具举。今略陈五种。示其枢要。一闻不闻不思议。二大小不思议。三通别不思议。四本迹不思议。五内外不思议。此五门略摄众数。义无不收
  第一闻不闻不思议者。大品云。诸声闻等。闻与不闻。皆欲得闻。当学波若。释论云。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声闻在座。并皆不闻。即佛初成道。说华严经。是也。有人谓。释论所引之不可思议解脱经。是净名经。其人不读华严。亦不寻释论。故有斯谬耳。此不思议。唯菩萨得闻。二乘不闻。若净名经。辨不思议。则大小俱闻故云闻不闻不思议也
  第二大小不思议者。释论云。小乘法中。有五不思议。一众生业行不思议。二世间不思议。三龙力。四坐禅人力。五佛力。大乘法中。明六十劫说法华经。时众谓如食顷。小乘法中。无有此事。谓大小不思议
  第三通别不思议者。然大乘经。通皆是不思议。如肇公云。始自净国说乎法供养。其文虽殊。不思议一也。故若境若智。若权若实。因之与果。依之与正。皆是诸佛菩萨法门。绝二乘境界。所以然者。理内无依无得。无有彰碍。不出不动。如幻如化。凡夫二乘有所得学大乘人。皆是理外。闻有作有解。闻无起作无心。故不能思量佛菩萨举足动出之事。况染妙道耶。故通皆是不思议也。别不思议者。虽通唱不思议。恐凡夫二乘有所得人。不肯信受。谓诸佛菩萨。有言无事。故别示其不思议迹。如高广之座入于小室。小室宛然广博。就事而观。渊不可测。假令二乘究劫思惟。而不能解。况复能作目见斯事。便信诸佛菩萨有深妙道。非二乘所知。故稍鄙小心。渐欣大道。亦令未发心者发菩提心。受持顶载。已发心者增进深入。故明别不思议。问。何以知有通别不思议耶。答。题称不思议经。则一部皆是不思议。谓通不思议也。别有不思议品。示不思议事。谓别不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