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说无垢称经赞 第九卷(4)

赞曰。三无垢广说。有三。初总明求法。次别明求法。后结成求法。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此初文也。夫求法者。于五明处。求佛正法。应住猛利爱重

  赞曰。三无垢广说。有三。初总明求法。次别明求法。后结成求法。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下是。此初文也。夫求法者。于五明处。求佛正法。应住猛利爱重求闻。设为听闻一句善法。路由铁地。尚欢喜入。何况欲闻多善言义。虽爱自身及诸资什。比爱正法。非为譬喻。无足无倦。深信柔和。心直见直。爱德爱法。往法师所。无诘难心。唯作慧眼妙宝智明胜果无罪悦意之想。深生敬重。无高慢心。不作坏戎毕族丑陋拙文鄙句异意之想。唯为求善。非显己德。不为名利而求正法。应时殷重恭敬听闻。勿起损害顺求过心。唯为求解。专情属耳。扫涤摄持。如是名为求于正法。所以雪山半偈舍命非难。香城满教卖身为易。皆以正法可重不领身命。何况床座
  经。又舍利子(至)无色界
  赞曰。下别明求法。总有十段。所求谓作证法。所不求者。虽可求知。不求证获。故名不求。此即第一不求虚幻法。蕴界处三。及三界法。皆虚幻故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二不求二乘法。二乘执有三宝及四谛故。此不求别相三宝执。非不求三宝。不求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差别分别戏论。非不求证。非安立谛之真理也
  经。又舍利子(至)非求远离
  赞曰。此第三不求有漏法。有二。此不求起遣诸有漏法。法名寂静。真如也。及近寂静。余无漏法也。名行有漏生灭。非谓求无漏法及求真如远离法也
  经。诸求法者(至)非谓求法
  赞曰。不求有漏中。此不求烦恼随增法。法无贪染。真如也。离诸贪染。余无漏也。皆不可贪染故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四不求所知法。此有二释。一不求妄心所取境界。因缘真如非妄境故。若心分别。计为境界。非谓求法。数者计也。二不求有相差别境界。真如正法。无差别故。数者分别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五不求摄弃法。取谓摄取。舍谓弃舍。诸分别心谓法可取舍。因缘真如无取舍故。或法有生灭可有取舍。真无生灭。何有取舍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六不求爱着法。能摄藏则爱。所摄藏者。此爱所缘。既不求贪爱。故法不可摄藏。非爱境故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七不求有相法。真如正智。皆是无相。若随法相而识远者。是求法相。非求正法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八不求世俗法。诸求法者。不共一切世俗住法。真如法中。无所住故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九不求四境法。对法论云。眼所受是见义。耳所受是闻义。自然思构应知如是如是是觉义。自内所受是知义。虽大乘中根识心所和合名见等。然根五义强故得名。瑜伽论云。见知现量摄。闻谓量言量。觉是比量。故知眼名见。耳鼻舌身并同时意名知。意缘教名闻。独意思构名觉。对法以耳为门而意缘教。故耳所受是闻。其实闻者意缘教也。此四皆依有漏差别心而建立之。故说真如非见闻等
  经。又舍利子(至)非谓求法
  赞曰。此第十不求恶业烦恼所为法诸无漏法。非是恶业烦恼所为。故名无为。本求此故。或唯真如。名为无为。法根本故
  经。是故舍利子(至)应无所求
  赞曰。此结成求法。诸求法者。不求一切诸非法法。于非法法。应无所求。于是法中。无求而求。是为求法
  经。说是法时(至)得眼净
  赞曰。此第四段。时众获益。得预流果
  经。时无垢称(至)大师子座
  赞曰。自下第三显不思议。有二。初现不思议事。后说不思议事。有解脱名不可思议下是。现不思议事中。有四。初问座方三吉祥示处。三正明设座。四鹙子赞扬。文可知也。此间座方。问曰。何故初责求法非座。后问座方。方将设置。答。理应求真非俗。所以初诃。礼讫顺机。所以今设
  经。妙吉祥言(至)安隐住持
  赞曰。吉祥示处有二。初示。后赞。示中有九。一示处所。东方。二示道远。三十六[言*竟]伽沙佛国。三示佛国。山幢。四示佛。山灯王。五示安乐。现在住持。六示佛量。八十四亿踰[仁-二+善]那。七示座量。六十八亿踰[仁-二+善]那。八示菩萨量。四十二亿踰赞那。九示座量。三十四亿踰[仁-二+善]那。此文有五。别[仁-二+善]配可知
  经。其佛身长(至)踰缮那量
  赞曰。此文有四
  经。居士当知(至)具诸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