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第五卷(3)

三释名者。为国使传言入军令斗。戒防此失。故立其名 四具缘者。一二国二军。二为利养及恶心。三传此言至彼所四彼闻已来害此。若据损命犯二罪。一

  三释名者。为国使传言入军令斗。戒防此失。故立其名
  四具缘者。一二国二军。二为利养及恶心。三传此言至彼所四彼闻已来害此。若据损命犯二罪。一望断命边犯杀戒。二身为军国使边犯此戒
  五阙缘者。若阙初缘。二国非怨计得方便罪不望杀边。二若不为利但有恶心。若无恶心但为利为名。皆犯。若总阙此缘得重方便。三若不传等总无犯。四彼若不相害亦犯重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约境。所传之言有极恶劣恶。约心。为名利及恶心。有单有双。约事。令他有想害不想害。皆有轻重。思之可知
  七通塞者。若以善心为调伏彼令其和穆。入军入国一切无犯。除上皆犯。更准思之
  八释文者亦三。初举过缘。二正制断。三违结犯。初中为得财利或得官位。或但有恶心酬昔怨故。通国使命者。身为国使。通致两头论斗战事。或但在一处亦其图策令得相害。亦犯此。或示得行兵等法。或入军传言立期交阵令多人命断。故云杀无量众生也。二而菩萨下正制断中先举轻。暂入军中犹不开许。况作国贼令兹斗战。三若故下违结犯。可知也
  伤慈贩卖戒第十二
  初制意者。菩萨理应慈济群品。乃而反贩卖人畜四具自资。内违慈行外招讥谤。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虽止为国贼。犹恐劫掠良贱。故须制也
  三释名者。卖盛死具所以伤慈。贩人及畜复违济救。戒防此失。故立此名
  四具缘者。一是正境。自有四种。一良人。二奴婢。三六畜。四盛死具。二随起彼想。三正买卖。四事成便犯
  五阙缘者。初二随阙各无犯。后二随阙各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约境。卖良人最重。贩奴婢应次。六畜应轻。死具最轻。约心。有耎中上分轻重。约事。为求多利卖。与恶人令极苦等。理应最重。反此是轻。可知也
  七通塞者。若为三宝要藉。若为利生若为调伏直买卖。一切无犯。反上皆犯
  八释文者又三。初举过。二正制。三结犯。初中四句。一贩卖良人类。二贩奴婢。三六畜者。周礼云。牛马犬羊豕鸡为六也。理实通一切畜生。皆不得贩卖。今但言盛死之具。即棺椁[车*需]车之类。一切皆犯。以是旃多罗业故。二尚不下正制。自他俱不应作。但菩萨二利中利他为最故举自况他也。三若故作下违结犯
  无根谤人戒第十三
  初制意者。一为欲护前说谤毁等三重戒故。二为离恼乱诸好人故。三为护佛法离丑恶故。实尚不说。况起谤耶。四为离自招重业过故
  二次第者。前于下位不轻。今于上人不谤故也
  三释名者。无根谤人是违理之极。戒防此失。故立此名
  四具缘者。一实是好人。二知是无事。三故起恶心。四发言谤黩。明了便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犯说过戒。阙后二缘各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亦三。初约境有三品。一和尚诸师。二有德尊者。三同位善人。二约心亦有三品。耎中上不同。三约法。虽俱成乖然各有轻重。准可知耳
  七通塞者。除痴犯乱及地上菩萨逆行。余一切皆犯也
  八释文者又三。一举所制之过。二明须制所由。三违制结犯。初中以恶心者。明起之因。谓三毒盛兴违理损物。故云恶心。言无事谤他者。明违境成谤。谓无三根恶事。言良人等者。明所谤之人。良善是同位人。法师及师僧是己所尊位。国王及贵人是世所尊。共是所应赞叹之位。岂容有谤。言犯七逆十重者。明所谤之罪。理实轻垢亦应有犯。文中就重故也。二父母下明须制所由。中父母等亦是所谤数。孝心者。于师父等尊从人处。应生孝顺心。于等及下生慈悲。设不生此心。犹有罪失。况起恶等。三而反更下故违结犯。可知
  放火损烧戒第十四
  初制意者。诫烧山野为护杀罪。制焚屋宅为防盗戒。放火损烧讥谤极弊。理非菩萨利生所宜。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即不谤于人。今则不损依报。故次明也
  三释名者。执火焚烧非理损物。戒防此失。故立斯名
  四具缘者。一对山等境。二起彼想。三以恶心。四以火烧之。故便结犯
  五阙缘者。阙初二缘。各皆无犯。阙后二缘各得方便
  六轻重者亦三。约罪有三。若烧损生命及损他物皆实犯重。就故以火烧山屋等物。非菩萨所应。故结轻垢。约损命损财各有多少。放火招讥随其浅深皆有轻重。约心有耎中上差别。约事招讥亦三品不同。各有轻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