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 第六卷(8)

非处说戒戒第四十二 初制意者。戒律制于内众。为秘密之教法。外道恶人理非所闻。故须制也。别显有三。一轻自戒品。二增彼恶见。三令他毁谤。是故

  非处说戒戒第四十二
  初制意者。戒律制于内众。为秘密之教法。外道恶人理非所闻。故须制也。别显有三。一轻自戒品。二增彼恶见。三令他毁谤。是故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为利诈解。今则为利妄传故也
  三释名者。不应说而说。戒防此失。故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一为利。二对外人。三心不迷。四说戒了便犯
  五阙缘者。随阙皆得方便罪可知
  六轻重者。为利有多少。外人有善恶。心中有想疑。说戒有具阙。皆有俱不俱等。轻重可知
  七通塞者。若对国王。若纯信行人。若将为进戒先说示问能不。皆不犯。反上失
  八释文者。文中有四。一总制。二通塞。三择恶人。四违制结犯。初中言未受菩萨戒者。此有三种。一纯不信菩萨道故不受。二虽不谤亦不能受。三信拟受未受。二结犯。二外道者执着异道求佛法过。闻佛所说杂碎戒相戒当轻毁。三恶人闻说戒律轻毁法众故不应说。言千佛者多也。谓一切诸佛皆同说此戒故云千佛大戒。非但贤劫千佛也。二邪见下明通塞中。以此戒制自内众。理非彼闻。如人宝藏不示贼处。言除国王者。佛法付属二人。一佛弟子为内护。二国王为外护。是佛付嘱之人故对说无犯。又以国王有力。当依戒律策励行人。故须知也。余非此用一切皆断。三是恶人下释恶人。恶人有二种。一顽愚。谓此身无戒虽人名畜。以无人因故。后身永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岂有能见。二恶见。谓邪见乖理如木非情。四而菩萨下违制结犯可知
  故毁禁戒戒第四十三
  初制意者。菩萨理宜不惜身命护持净戒。何容坏自本誓而无惧毁禁戒。故须严制。又为护一切戒品令坚固故制此戒也
  二次第者。前不应说而说。今则不应犯而犯故也
  三释名者。从所防为目
  四具缘者亦四缘。一身有戒。二对犯境。三故起心。四作便犯
  五阙缘者。谓一三无犯。二四得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谓境有强弱。心有克谩犯有轻重。亦有俱等。准前
  七通塞者。此戒无别制但起心犯余戒即亦犯此戒。是故通塞皆如诸戒处说应知
  八释文者。文中有三。初泛举毁禁。二显过呵啧。三制毁结犯。前中言信心出家等者举其本誓也。故起心等者明违誓结犯。二不得下明显过呵啧。于中有八。一供施无一毫分。二大地无一足分。三饮水无一渧分。问供施破戒无分可尔。王之水土众生同感。何故亦无分。答白衣无戒食王水土皆有输税。出家不税。良为戒行。今既二种俱无。岂有其分。无分而用。岂非是贼。四鬼遮骂贼是此义也。谓戒行若金刚有戒神赞护。今既戒破神去。则有五千大鬼遮其前而骂贼。扫其后而灭路。五世人亦骂之。谓于佛法中作偷形相贼偷利养等贼故也。六一切众生不欲见者。以如怨诈亲故。七犯戒同畜生者。以是罪身同故。八同木头者。无所知故。三故毁下制毁结犯可知
  不敬经律戒第四十四
  初制意者。以戒是成佛膳因。彼教理宜尊重。况是诸佛之母如来所师崇重之极。岂先于此。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令不毁禁戒今制令敬法故也
  三释名者。防彼不敬制令重法。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一对胜法。二无敬心。三不求供。四不作便犯
  五阙缘者。各阙皆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轻有多少。心有轻重。身有富贫。作有好恶。俱等准之
  七通塞者。若病若贫无得处。若常入深定。若贪救众生。若恒说法。理应无犯。反上皆结
  八释文者。文中有五。一制受持。二制读诵。三制书写。于中先举难。谓剥皮等。后况易。谓木皮等。谓贝多叶皮为木皮也。余可知。四常以下制令供养书写等。十种法行此中具说。五若不下违制结犯可知
  不化众生戒第四十五
  初制意者。为菩提心是成佛因故。制诸菩萨故化众生。皆应令彼发此大心。经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故须制也
  二次第者。前则于法不敬。今则于生不化。是故俱制也
  三释名者。舍化众生违害大悲。戒防此失。故以为名
  四具缘者亦四缘。一对众生。二不起悲。三不起方便。四舍不劝导故成犯也
  五阙缘者。各阙皆方便可知
  六轻重者。众生有难易。悲心有厚薄。方便有多少。不劝有暂永。亦有俱等准前
  七通塞者。若病若无力。若未解若彼难化。并理应无犯。反上皆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