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三卷(7)

传说如是至顺解脱分者。释第三句。明体。毗婆沙师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非生得善以彼劣故。非修所成唯欲界故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

  传说如是至顺解脱分者。释第三句。明体。毗婆沙师传说如是。顺解脱分唯闻.思所成。非生得善以彼劣故。非修所成唯欲界故通三业为体。虽就最胜唯是闻.思相应意业。而此闻.思慧相应思愿摄。起身.语亦得名为顺解脱分。如施一食持一戒等。深厌生死深乐解脱。愿力所持便名种殖顺解脱分。愿以信为体。或胜解为体。或欲为体。即思相应愿也。准此论文。加行善根能发身.语
  殖顺解脱分至亦遇独觉者。释第四句。明处。殖顺解脱分唯人三洲。余三恶趣.天趣.北洲。厌离.般若如应无故。三恶趣虽有厌离以厌苦故。无胜般若以慧劣故。天趣虽有胜般若。无深厌离以苦轻故。北洲无深厌离以苦轻故。无胜般若以慧劣故。余文可知。又正理云。有佛出世。若无佛时。俱能种殖顺解脱分
  已因便说至谓见缘事别者。此下大文第二约三道辨人。就中。一明三道建立。二明七种圣人。三明学.无学满就明三道建立中。一约现观位明。二约修无学道就约现观位明中。一明十六心。二依位建立就明十六心中。一正明十六心。二明十六依地。三明忍智次第。四明见.修道别此即第一正明十六心也
  论曰至如果花树者。释初三句。举后等流果即苦法智树生花果名花果树。忍生法智名法智忍。余文可知
  即此名入至如灯.及生相者。释忍异名。即此苦忍名入正性离生。亦复名入正性决定。此忍初入故得二名。经言正性。所谓涅槃。或目圣道。生谓烦恼。故婆沙第三云。复次见所断惑。令诸有情堕诸恶趣。受诸剧苦。譬如生食久在身中。能作种种极苦恼事。是故此惑说名为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复次有身见等刚强难伏。如狩龙戾。故说名生。见道能灭故名离生(广如彼说)或谓善根未熟名生。故婆沙云。复次一切烦恼或诸贪爱。能令善根不得成就。及令诸有润令起过皆名为生。见道起已摧彼势力。令不复为增上生过。由此见道独名离生(广如彼说)能决趣涅槃。谓正性之决定或决了谛相。谓正性即决定。故诸圣道得决定名。苦法智忍初至此位说名为入。此忍生已至现在位得圣者名。此忍在未来能舍异生性。谓许此忍。未来生时。有此能舍异生性用。非余法能。如灯.及生相未来有用。灯有除闇用令闇不至。生相有生法用。故婆沙云。谓一切法能于未来有作用者总有三类。一者内法如苦法忍。二者外法如日等光明。三者内.外法如诸生相
  有余师说至舍异生性者。有余师说。世第一法独能舍异生性
  此义不然至世间法故者。难。此义不然。彼此同名世间法故。如何世间法能舍世间法
  性相违故至能害怨命者。有余师释。虽世第一与异生性同是世间。性相违故能舍异生性。亦无有失。如上怨肩能害怨命。二人虽复同是世间。性相违故。一能害怨
  有余师说至解脱道故者。有余师说。二相资共舍异生性。世第一法如似无间道。苦法智忍如似解脱道。故婆沙第三云。有余师言世第一法.苦法智忍。更互相资舍异生性。谓世第一法与异生性虽性相违。而力劣故不能独舍。由此引生苦法智忍。共相助力舍异生性。譬如羸人依因健者更相助力能伏怨家。由此因缘。世第一法如无间道。苦法智忍如解脱道。舍异生性。是故世第一法与异生性。成就.得俱灭。苦法智忍与异生性。不成就.得俱生。俱舍.婆沙皆有三说。若说苦法智忍舍。如二形生舍戒。若世第一舍如命终舍戒。若世第一法.及苦法忍舍相资共舍。各据一义并不相违
  此忍无间至遍流后故者。释第四句。前第三句无漏之言。遍流至后十五心故。余文可知
  如缘欲界至名苦类智忍者。释第五.第六句
  最初证知至而证境故者。释法类智。如文可知
  如缘苦谛至圣谛现观者。释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句。现观之名理通见.修。见道猛利偏得其名问上.下八谛何故先观下苦。后合观上苦。乃至先观下道。后合观上道解云婆沙七十九一解云。欲界四谛非定地摄。故先观。色.无色界四谛俱定地摄故后合观广如彼说
  此中余部至唯顿现观者。此下释后两句。先叙异计。此中有余即大众部等。有作是言。于四谛中一刹那心唯顿现观
  然彼意趣至名事现观者。说一切有部征。然彼余部所有意趣应更推寻。彼现观言无差别故。不知定约何现观说。详诸现观总有三种。谓见.缘.事。唯无漏慧于诸谛境。现见分明名见现观心.心所法是能缘。境是所缘。心.心所法同一所缘名缘现观。或心.心所取境分明与现观同名缘现观事谓事业。即是遍知.永断.作证.修习四种事业。谓诸能缘.及俱有法同一事业名事现观。戒谓随转戒。生相等等住.异.灭。俱有因故。泛明现观有斯三种。故正理云。如是应知非相应法唯一现观。除慧所余心.心所法有二现观。唯无漏慧具足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