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 第二十六卷(3)

从此第三。明实体能所。论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一问)。何谓行相(二问)。能行所行(此有两问。一问能行。二问所行也)。颂曰 行相实十六此体唯是慧 能

  从此第三。明实体能所。论云十六行相。实事有几(一问)。何谓行相(二问)。能行所行(此有两问。一问能行。二问所行也)。颂曰
  行相实十六此体唯是慧
  能行有所缘所行诸有法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次句答第二问。次句答第三问。第四句答第四问。行相实十六者。行相名既十六。其实体亦十六也。苦谛有四。非常苦空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缘。如种理故因(种子生芽道理)。等现理故集(因集果令现也)。相续理故生(令果相续)。成办理故缘(为缘令果成办也)灭谛有四。灭静妙离。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贪嗔痴火)。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道谛有四。道如行出。通行义故道。契正理故如。正趣向涅槃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此体唯是慧者。此十六行相。体唯是慧。慧观四谛。作此行相。能行有所缘者。心心所法。名有所缘。此是能行。能行境故。所行诸有法者。一切诸法。皆名所行。所缘境故
  从此第四。诸门分别。于中六。一明性依地身。二明念住摄智。三明十智相缘。四明十智缘境。五明人成智。六约位辨修。且初明性依地身者。论云。已辨十智行相差别。当辨性摄依地依身。颂曰
  性俗三九善依地俗一切
  他心智唯四法六余七九
  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
  法智但依欲余八通三界
  释曰。性俗三九善者。性谓三性门。俗智通三性。余九智唯善也依地俗一切者。依地门中。世俗智依九地。谓从欲界。乃至有顶故言一切他心智唯四者。他心唯依四静虑。起五通所依。止观等故。由此余地无他心智法六余七九者。法智依六地。谓未至中间四静虑也。所余七智。通依九地。谓四谛智。类智。尽智。无生智。此七智通。依未至。中间。四静虑。下三无色。名九地也现起所依身他心依欲色者。依身门中。他心智依欲色界身。俱可起故。不依无色。彼无通故法智但依欲者。法智唯依欲界身起。以缘欲界四谛境故。余八通三界者。除他心智及法智。外所余八智。通三界身。皆得起也
  从此第二。明念住摄智。论云。已辨性地身。当辨念住摄。颂曰
  诸智念住摄灭智唯最后
  他心智后三余八智通四
  释曰。灭智。摄在法念住中。以缘择灭唯是法故。若他心智。后三念住摄。以能知他受心法故。不知色故。除身念住。所余八智。通四念住
  从此第三。明十智相缘。论云。如是十智。展转相望。一一当言几智为境。颂曰
  诸智互相缘法类法各九
  苦集智各二四皆十灭非
  释曰。法类道各九者。法智能缘九智。除类智类智能缘九智。除法智道智。能缘九智。除世俗智苦集智。各二者。苦集二智。一一能缘二智为境。谓世俗智。及有漏摄。他心智也。四皆十灭非者。四谓世俗。他心。尽无生智。此四皆缘十智为境灭智不缘十智为境。故言灭非。灭智唯缘择灭境故
  从此第四。明十智缘境。就中有二。一正明十智缘境。二明俗智缘境。且正明十智缘境者。论云。十智所缘。总有几法(一问)。何智几法。为所缘境(第二问也)。颂曰
  所缘总有十谓三界无漏
  无为各有二俗缘十法五
  类七苦集六灭缘一道二
  他心智缘三尽无生各九
  释曰。初三句答第一问。余五句答第二问。所缘总有十谓三界无漏者。标所缘法也。十智所缘。总有十法。谓有为法分。为八种。三界所系。及无漏有为。此四各有相应不相应二。故成八种。无为有二。一者是善谓择灭也。二者无记。谓虚空非择灭也俗缘十法五者。俗智缘十。法智缘五。谓欲界二。无漏道二。及善无为。故为五也类七苦集六者。类智缘七。谓色无色界。无漏道。各二为六。及善无为。为七苦集六者。苦集二智。各缘六法。谓三界所系。各二法也。灭缘一道二者。灭智缘一。谓善无为道智缘二。谓无漏道二也他心智缘三者。谓他心智。缘欲界色界无漏三相应法也尽无生。各九者。尽无生智。能缘九法。除无记无为也
  从此第二。明俗智缘境。论云。颇有一念智。缘一切法不(问也)。不尔(答也)。岂不非我观知一切法皆非我耶(难也)。此亦不能缘一切法(答也)。不缘何法(一问)。此体是何(第二问也)。颂曰
  俗智除自品总缘一切法
  为非我行相唯闻思所成
  释曰。初句答第一问。下三句答第二问。以世俗智。观一切法。为非我时。不缘自品。故除自品言自品者。谓俗智自体。相应俱有也。不缘自体者。谓境有境别故。不缘相应者。谓同一所缘故。不缘俱有者。谓极相邻近故。此无我观。俗智为体。唯是闻思所成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