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颂疏 第二十六卷(4)

从此第五。明人成智者。论云。已辨所缘。复应思择。谁成就几智耶。颂曰 异生圣见道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

  从此第五。明人成智者。论云。已辨所缘。复应思择。谁成就几智耶。颂曰
  异生圣见道初念定成一
  二定成三智后四一一增
  修道定成七离欲增他心
  无学钝利根定成九成十
  释曰。异生圣见道初念定成一者。谓异生位。及圣见道。初苦法忍。名为初念。此之异生。及初念圣定。成一智。谓世俗智二定成三智者。入见道至第二念苦法智位。定成三智。谓世俗智。法智。苦智。后四一一增者。从苦法智。后有四位。一第四念。苦类智位。二第六念集法智位。三第十念灭法智位。四第十四念道法智位此上四位。皆增一智。且第一位。成前三智。增一类智。总成四智。于第二位。成前四智。又增集智。于第三位。成前五智。又增灭智。于第四位。成前六智。又增道智。故见道位。总成七智。修道定成七者。此约修道。未离欲位。亦成七智。如见道说。离欲增他心者。于离欲位。成前七智。有增他心。总成八智。无学钝利根定成九成十者。时解脱者。定成九智。除无生智。不时解脱。定成十智
  从此第六。约位辨修。就中分六。一约见道辨。二约修道辨。三约无学道辨。四约余位辨。五约依地辨。六明四修义。且初约见道辨者。论云。于何位中。顿修几智(此总问也)且于见道十五心中。颂曰
  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
  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
  不生自下地苦集四灭后
  自谛行相境唯加行所得
  释曰。见道忍智起即彼未来修者。于见道中八忍七智。忍正起时。修未来忍。智正起时。修未来智。此之忍智。先未曾得故。不相修唯修同类三类智兼修现观边俗智者。于苦集灭三类智时能兼修未来现观边俗智。此世俗智。于一一谛现观后边。方能兼修。故立现观边。世俗智号也。现观边者。即三类智也。谓世俗智。于无始来。曾知苦断集证灭。今三类智。亦知苦。断集证灭。与世俗智。同为一事。有事现观故。三类智边。能修世俗智问于道类智时。何不修俗智。答俗智于道中。曾无事现观故。道类智不修世俗又必无于道。遍事现观故。谓于三谛。可遍知苦。可遍断集。可遍证灭。当谛事周。故修俗智。必无于道。可能遍修。种性多故。故道类智。不修俗智问何故于三谛。有遍声非道谛耶。答以其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而无能修一切道谛。佛亦于道得修习修。俱不尽故。故无遍声不生自下地者。此世俗智。三类智边。得非择灭。故名不生。此不生法。于一切时。无容起故。以见道是无漏俗智。是有漏故。于见道此无容起。以不起故。得非择灭自下地者。修世俗智。唯自下地。谓依未至。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二地俗智。谓修未至及欲界也。修未至者。是修自地。修欲界者。是修下地。如是乃至依第四禅。见道现前。能修未来七地俗智。谓色界六。欲界一地。修第四禅。是修自地。修余六地。名修下地苦集四灭后者。此世俗智。苦集边修四念住摄。灭边修者。唯法念住。自谛行相境者。此世俗智。随于何谛。现观边修。即以此行相。缘此谛为境。唯加行所得者。此世俗智。见道力得。故唯加行得
  从此第二。约修道辨。论云。次于修道离染位中。颂曰
  修道初刹那修六或七智
  断八地无间及有欲余道
  有顶八解脱各修于七智
  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
  释曰。修道初刹那修六或七智者修道初刹那者。道类智是也。此智现前。修未来智。或六或七。未离欲者。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已离欲者七。更加他心断。八地无间者。谓断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此八地中。无间道也。及有欲余道者。谓未离欲。名为有欲。此有欲圣。所有加行。解脱胜进。名为余道。是前无间道。外故名为余。有顶八解脱者。谓断有顶。八解脱道。除第九也。各修于七智者。此上所明八地无间道。及有欲余道。并有顶八解脱。各修未来七智也。若无间道。及有欲余道者。谓四谛智。法智。类智。及世俗智。有顶八解脱。修七智者。于前七智。除世俗智。加他心智。上无间余道如次修六八者。上无间者。谓是断有顶。九无间道也。此上无间。未来修六。谓四谛智。法智。类智言余道者。谓断欲界。第九解脱道。及第九胜进道。又断上七地。诸解脱道。及胜进道。断上八地(加有顶也)诸加行道。又断有顶前八品惑。诸胜进道。此上诸道。皆名余道。此之余道。未来修八。于前六智。加世俗智及他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