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辨差别中有其八喻。前五及第八辨智差别。第六辨身。第七辨心差别。故后结云妙智身心有大差别。第三明十一德能作如来十种事业。以合相好为一事业。故唯有十。言由前所说乃至四无所畏所能成辨者。此解第四事。于前四难如次知见解了。故能答四问也。亦可通云于一一难知见解了。第四结建立及以不失。依此住此者菩萨依此佛功德仰学修习故名依此。住佛因行希求佛德故名住此。下明不共有二义。一者大悲等四法二乘都无小分相似故言不共。二者余德虽分得似皆不圆满故言不共。上来品中正辨佛地德讫。自下通结菩萨地所说学道及果。于中。初结此地具明因果为教依处。次释地名。后叹论劝持。前中。显示道及果名菩萨地者。景师有两解。一云前菩萨地初列十法中。持学唯因。第十建立唯果。余通因果。二云建立品唯果。位之与地通其因果。余唯是因。基云。学道谓智。果谓如境。又前地有为名学道。后地有无为名学道果。具说乃至实依处故。向明学道及果是一切种菩萨藏教真依处也。次释菩萨地有众多名。谓此地名菩萨藏本母。以具摄大乘因果之义。故亦名摄大乘也。烦恼业苦名为坏路出世对治名不坏路。下叹论劝持。谓若诸人天于菩萨地信解受持广为他说所获福聚如于佛说菩萨藏教乐闻受持开示称赞获福无异。何以故。以菩萨分别显示佛说菩萨藏经。略标广释令他解故。又由菩萨地开示三藏令多有情受持读诵。如说修行经于多时。像似法不兴。正法不灭。若于尔时像似法兴能引实益正法速灭。是故受持菩萨地得福无量也。昔远公言略有九人得大功德。一信二解三乐闻四受持五修学六书持七供养八恭敬九深重。此九人福与华严中十信菩萨乐闻业者宣说十地功德无异。彼有何德与彼等者。如彼经云如一切智集诸功德。一切智功德门品亦复如是。若人闻者功德亦尔。彼文意说如佛地集德无边。十地法门功德同佛。有人闻者德同地亦即同佛。第四持次第瑜伽处者。菩萨地有四瑜伽处中。初瑜伽内明种姓发心及行方便合有十八品。是所学法。第二随法瑜伽。明能学之行者。其四品。谓相分.意乐.住行。第三究竟瑜伽。是行成得果。是瑜伽之果。有五品谓生摄地行建立。今第四持更无别。但辨向前二十七品。及菩萨品内法门前后次第。故云第四持次第瑜伽处。文中。先结前问后。第二正辨次第第三总结。就正辨中。言谓诸菩萨要先安住菩萨种姓乃能发菩提心者。即结种姓品及发心品。既发心已方正修行自他利行者。此结行方便持内自他利品。于自他利正修行时得无杂染方便者。结真实义品。无杂染故。得无厌倦方便者。结威力。以此品中明求诸神通得无厌倦故也。无厌倦故得诸善根增长方便者。结成熟品。得增长已能证无上正等菩提者。结无上菩提品。此结行方便持五品七法也。又于如是自他利加行乃至得大菩萨中者。牒前所结五品也。将修行时先于甚深广大正法安立信解等者。此结学之方法力种姓品。于彼品中有其六法。一胜解二求法三为他说四法随法行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六方便摄三业。今言信解者。结第一胜解。访求正法者。此结第二求于正法。广为他者。结第三为他宣说。亦于正行自能成辨者。结第四法随法行。于成辨时若由此于此为此应行者。此结第五八种教授六种教诫。教授中。言或由菩萨或由诸佛而能教授。故言由此。于教授时。先审察彼心根欲性。故言于此既识根已教修五停。治偏增病。故言为此。言即由此于此为此而行者。结其第六方便所摄三业。上来六句总结力种姓品。由此于此为此行时如令福德智慧增上所应行者。即如是行者。结六波罗蜜品。福德智慧既增长已于不舍离生死方便能正修行者。总结四摄品及供养亲近无量品。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此结菩提分法品。于彼品中有其二颂。总明十五法门。初颂颂九。后颂颂六故。彼颂言惭愧坚力持。无厌论世智。正依无碍解。资粮菩提分。止观性巧便。陀罗尼正愿。三摩地有三。法嗢柁南四。今言即于此中正修行时能行生死无杂染行者。结初惭愧也。即于此中正修行能于自乐行无著行者。此结第二坚力持性也。即于此中乃至无厌倦行者。此结第三心无厌倦。由于生死无厌倦故乃至得无所畏者。此结第四善知异论。言善知论已乃至善知世间者。此结第五善知世间。如是菩萨至访求正法者。此结第六依法不依人等四依也。既访求已堪能善断一切有情一切疑惑者。此结第七四无碍解。如是堪能断他疑惑乃至渐得圆满者。此结第八资粮。既圆满已至能勤修行者。此结第九菩提分法也。于修方便能正了知者。此结第十止观也。即持如是正勤所修回向大乘不求二乘涅槃果者。此结十一性巧便也。既得如是乃至陀罗尼无碍辨才圆满者。此结第十二陀罗尼及十三正愿。又解略不结正愿。为欲永断一切障故精勤修习三解脱门者。此结十四三摩地也。即于此中乃至正行圆满者。此法第十五四嗢柁。南亦名四法。即上来已结菩提分品讫。自下结功德品有二十五法。于中有其五颂。初颂颂七法。第二颂颂四法。第三颂颂五法。后有二颂颂九法。如是正行得圆满已于一切有情及声闻独觉皆为殊胜者。将欲结后二十五法先牒前叹胜开二章门。所谓正行功德殊胜者。总举初偈七法以为正行为一章门。及可称赞功德殊胜者。总举后之四颂一十八法名可称赞。为第二章门。故初颂云希奇不希奇。平等心饶益。报恩与欣赞。不虚加行性。今此开列章。先结初颂七法。言当知此中正行功德殊胜者。牒初章。菩萨为利自他勤修正行者名为希奇。用利他事以为自事名不希奇。二乘不尔者。此结七中初二希奇不希奇。由诸菩萨下此结第三平等之心。由起如是乃至常施恩惠者。此结第四饶益有情。不望其报者。此结第五报恩也。菩萨如是乃至欲令彼得利益安乐者。此结第六欣赞。由是利益安乐意乐常能起作不虚加行者。此结第七不虚加行。当知是名展转引发正行功德殊胜者。结初章也。当知此中称赞功德殊胜者。将结后门。故牒第三章来。菩萨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诸二乘等者。此起第二颂先结第三颂也。以先蒙记然后起行。为此义故先结第三颂第三颂中有其五法。故彼颂中诸菩萨受记。堕于决定中。定作常应作。最后最为后。今言于诸佛所获得授记非二乘者。此结第一六种授记。得受记已便能安住不退转地者。此结第二堕于决定中。授记有三。一种姓堕于决定。二发心堕于决定。三者不虚修行堕于决定。言安住此中能于一切决定所作者。此结第三决定所作。决定所作彼说有五。谓一发心决定。二哀愍三炽精集四于明处方便修习五无有厌倦也。恒常所作获得坚固无忘失法者。此结第四恒常所作。如是坚固乃至最上施设者。此结第五最胜最为后。自下却结第二颂中四法。故彼颂云。无颠倒加行。退堕与胜进。相似实功德。善调伏有情。今云普于一切所应作事能无退失者。此结第一无颠倒加行。于未得退乃至如明分月者。此结第二胜进。由诸善法转增长故至不名相似者。此结第三实功德。言由得真实菩萨名故乃至如实了知者。此结第四善调伏有情。颂中虽有退堕及相似两门。以非功德。所以论家不结。自下结后二颂有相门。颂云。诸施设建立。一切法寻求。及如实遍知。如是诸无量。说法果胜利。大乘性与摄。菩萨十应知。建立诸名号。言如实知故一切安立皆得善巧者。此结第一施设建立。言从此寻求下。此结法第二一切法寻求。言从此于此由此者。谓从诸如来施设建立于一切法由慧而寻求也。言既寻求已由此究竟已下。此结三如实遍知。言于诸安立得善巧故乃至三摩地王者。此结第四如是诸无量即五无量也。获得如是三摩地已乃至皆有胜果者。此结第五说法果利。能于大乘究竟出离者。此结第六大乘性也。以依大性而出离故能摄大乘者。此结第七摄也。由此复于彼彼大乘出离位中者。此结第八菩萨十应知也。得彼彼名乃至皆共称叹者。此结第九建立诸名号。当知是名所可称赞功德殊胜者。总结第二章也。上来二十五法总结功德品讫。由得如是乃至成就其相。结其相品。谓诸菩萨有五真实菩萨之相。若成熟者堕菩萨数。乃至广说是也。如是正行乃至所能成辨者。结其分品。于二分中能成辨已乃至增上意乐者。结意乐品。如是意乐已下。此结住品。从此已上乃至遇佛菩萨者。此结生品。及能起作一切有情诸饶益事者。结摄受品。恒常无间乃至如己舍宅者。此结地品。住此位已乃至不生喜足之者。此结行品。如是升进证得究竟已下。结建立品。是名菩萨义次第者总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