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论 卷上 无著菩萨造 隋南印度三藏达磨笈多译 出生佛法无与等 显了法界最第一 金刚难坏句义聚 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智者所说教及义 闻已转为我等说 归命彼类及此辈 皆以正心而顶礼 我应精勤立彼义 解释相续为自他 成立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此等七义句。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 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为显此当得佛种不断义故。上座须菩提最初说言。希有世尊。云何如来以第一善摄摄受所有菩萨摩诃萨也。如是等。于中善摄者。谓已熟菩萨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付嘱者。彼已得摄受菩萨等。于佛般涅槃时。亦以彼五义如是建立故。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种性不断 发起行相者。如经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彼应住者谓欲愿故。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钵帝故。应降伏心者。谓折伏散乱故。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应三摩钵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钵帝心散制令还住也。第一者显示摄道。第二者显示成就道。第三者显示不失道。行所住处者。谓彼发起行相所住处也。此复有十八种。应知所谓一发心。二波罗蜜相应行。三欲得色身。四欲得法身。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六不离佛出时。七愿净佛土。八成熟众生。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十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十一供养给侍如来。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十三忍苦。十四离寂静味。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十六求教授。十七证道。十八上求佛地。是为十八种住处 于中菩萨应如是住。为灭度一切众生故。发心已于波罗蜜等中相应修行。为得如来色身及法身故。发生乐欲应远离证道中障碍心。既离慢等喜动等心已。为证道故应求教诫。然后得彼证道。自此已上皆求佛地。此等如是次第相续 于中为发心故。经言此菩萨应生如是心等 为波罗蜜相应行故。经言菩萨不住于物。应行布施等 为欲得色身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相具足见如来不如是等。法身复有二种。谓言说法身。证得法身。此证得法身亦有二种。谓智相福相 言说法身者。谓修多罗等。为欲得此法身故。经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如是等。于不颠倒义想是为实想。应知如言执义彼非实想 为欲得智相法身故。经言有法如来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是等 为欲得福相法身故。经言若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 为修道得胜中无慢故。经言须嚧多阿般那颇作是念如是等 为不离佛出时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然灯所如是等 为愿净佛土故。经言须菩提若有如是言。我成就庄严国土如是等 为成熟众生故。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丈夫如是等 为远离随顺外论散乱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恒伽河所有沙。复有尔许恒伽河如是等 为色及众生身搏取中观破相应行故。经言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地尘如是等 为供养给侍如来故。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应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见如来应正遍觉不如是等 为远离利养疲乏热恼。于精进若退若不发故。经言须菩提若女人若丈夫舍恒伽河沙等身如是等。于中身有疲乏心有热恼。以此二种于彼精进 若退若不发为忍苦故。经言若如来忍波罗蜜如是等 为离寂静味故。经言须菩提若女人若丈夫。于此法门受持如是等 为证道时远离喜动故。经言世尊云何菩萨应住如是等 为求教授故。经言有法如来于燃灯如来所。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为证道故。经言须菩提譬如丈夫妙身大身如是等。于中妙身者。谓至得身成就身得毕竟转依故。大身者一切众生身摄身故 自此已上皆求佛地。应知彼佛地复有六种具足。摄转依具足。所谓国土净具足。无上见智净具足。随形好身具足。相身具足。语具足。心具足。彼心具足中。复有念处有正觉。有施设大利法。有摄取法身。有不住生死涅槃。有行住净应知 此行住净中。复有威仪行住。有名色观自在行住。有不染行住应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