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史传部 >

历代三宝纪 第八卷(2)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

  阿毗昙毗婆沙十四卷(建元十九年出。或十二卷)
  婆须蜜经十卷(建元二十年出。或云是集论)
  僧伽罗刹集经三卷(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出)
  右三部合二十七卷。晋孝武帝世。罽宾三藏法师僧伽跋澄。秦言众现。旧诵婆罗门梵本甚熟利。昙摩难提先录为梵文。佛图罗刹传译。沙门慧嵩沙门智敏秘书郎赵文业笔受为秦言
  阿毗昙八犍度三十卷(建元十九年出。亦名迦旃延阿毗昙。竺佛念传语。沙门慧力僧茂等笔受。佛灭后三百余年迦旃延阿罗汉造。或二十卷)
  阿毗昙心一十六卷(建元末于洛阳出。见僧睿二秦录)
  毗婆沙阿毗昙一十四卷(亦云广说。同在洛阳出。见二秦录)
  右三部合六十卷。罽宾三藏法师僧伽提婆。或云提和。此盖梵之楚夏耳。秦言众天。晋简文帝世。符氏建元年中。入于长安宣流法化初僧伽跋澄出婆须蜜。及昙摩难提译中增二阿含及三法度等。时属戎难译未详悉道安弃世未及改正。后山东清帖提婆乃与道安同学。释法和俱适洛阳。四五年间研讲前经。居华稍久转洞秦言。方知先出多有乖失。法和慨难遭之法出而未善。乃更屈提婆重译前经。如是少时后秦姚兴法事甚盛。法和西归提婆南渡。故前后本文小不同
  般若折疑略二卷 大十二门注解二卷
  阴持入注解二卷 答法汰难二卷
  光赞折中解一卷 光赞抄解一卷
  般若折疑准一卷 起尽解一卷
  道行集异注一卷 小十二门注解一卷
  了本生死注解一卷
  密迹持心二经甄解一卷
  贤劫诸度无极解一卷
  人本欲生注撮解一卷
  安般守意解一卷 大道地注解一卷
  众经十法连杂解一卷 义指注解一卷
  九十八结连约通解一卷
  三十二相解一卷
  三界混然淆杂为录一卷
  答法将难一卷 西域志一卷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二十四件合二十八卷。沙门释道安撰。安本常山扶柳人。俗姓卫氏。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执劳作役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还以经归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也。安答已诵经讫。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晋怀愍世。避难西东初遇佛图澄。澄见嗟叹与语终日。众方敬伏。后至襄阳大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义隐而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乃穷览经典钩深致远遂注述前件二十余部。序致渊富妙尽奥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时襄阳有习凿齿者。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藉安高名早着。已致书通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凿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梨十枚正值众食。安手自割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高平却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殷勤。安答书云。损米弥觉有待之为烦。而汉魏至晋经来稍多。其传述经人名字弗说。后生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目名表其时世。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符主远承。故命符丕将十万众攻取襄阳获释道安。安既还长安住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符主尝出命安升辇同载。有谏讥者。帝曰。朕以天下不易而治。况舆辇之荣。岂称其德。安谏不听南征。帝不从果败云。安每称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也。一者胡言尽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咏丁宁反覆。或三或四不嫌文烦。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说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一千或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以合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然智经三达之心。覆面所演圣必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愚智天隔圣人叵阶。乃欲以千载之上微言传使合百王之下末俗。二不易也
  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大迦叶令五百六通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是。岂将不知法者猛乎。斯三不易也。涉兹五失经三不易。译胡为秦。讵可不慎乎。正当以不开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何复嫌于得失乎。是乃未所敢知也又云。前人出经唯支谶世高审得胡本难继者也。叉罗支越斲凿之巧者也。夫圣贤导达正可勖励。龟镜以书诸绅永为鉴诫。但称梵为胡。言小伤本。窃所未承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