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苑珠林 第七十一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罪福篇第八十 欲盖篇第八十一 罪福篇(此有四部) 述意部 业行部 罪行部 福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善恶相翻明闇相反。罪福冥对。皎若目前。所以恶名俯坠。善谓清升。福是富饶。祸为摧折。故知罪恶之法。不可弗除。福善之功。无宜不造。圣教明白。升沈可观也 业行部第二 述曰。此行名圣说不定。所谓罪行诸经。或说名黑黑业及不善业。凡夫福行诸经。或说名黑白业及以善业。名虽种种行体无殊。行体云何。如智论说。杀害等是不善业。布施等是善业。此则是说罪福二行。言杀等者。等取十恶。齐名罪行。言施等者。等取事中戒定等业。同是世善。俱名福行。此世善中。八禅定者。望欲界乱善。名不动行。若望出世理观智慧。此缘事住。则名福行。如说六度。前五度中所有禅定。通亦名福。但诸罪福人行不同。或专修福。或唯造罪。或复有人罪福俱行。专修福者。所谓净心。为益他人行施戒等。唯造罪者。谓无慈润。动身口意皆为损他。罪福俱者。谓修福时。内心不净。或兼损物。此则是其欲界杂业非纯净故。亦名不净。若论罪行。粗显可知。若论杂业。与净福行。有同有异。稍隐难知。谓诸修福据其外相。事中信乐所作皆同。若据内心为自为他。所求各别。精粗不等。以诸修福外同内异。故有纯杂二业不同。若能调心慈悲愍物。随所施为皆成大善。若不守念视相修福。内粗外细唯成杂业。称彼愚情。虽谓过世理实违道。亦非净福。以修福时不观生空。我倒常行遍通三性。所有作业与倒相应。是假取性。是故违道。以不善心多求世报。又多求名。故非净福。以此纯杂世俗多迷。今略偏论。令人识行 先论杂业。后明净福。但诸杂业自有粗细。粗者为恶兼损他人。细者自为唯求世报。先论粗杂。若就施论。或有非法取财施者。如盗他物以用布施。此感来报还常衰耗。施已生悔得果亦然。故优婆塞戒经云。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财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或有为施兼损他者。谓若施时不正念善。或生嗔恚。或起高慢。当堕恶道。虽得福报畜中别受。不感人天。故分别业报经偈云 修行大布施 急性多嗔怒 不依正忆念 后作大龙身 能修大布施 高心陵蔑人 由斯业行生 大力金翅鸟 若为修福求世报者。如舍财时。自求来报。或恐身财无常故舍。或为名闻专求自益。此非慈悲为济贫苦。犹如市易非纯净业。是以经中名不净施。如百论说。为布施者是名不净。施如市易。故报有二种。现报者。名称敬爱等。后报者。后世富贵等。名不净施。譬如贾客远到他方。虽持杂物多所饶益。然非怜愍众生。以自求利故。是业不净。布施求报亦复如是。以此证知。无实慈愍。自求名称。或为来报。纵虽广施。皆非净业。业非净故。得报不精。故分别业报经云若为生天施。或复求名闻。酬恩及望报。恐怖故行施。获果不清净。所受多粗涩。施行既尔。戒等诸善不净同此。故百论云。不净持戒者。自求乐报。若持戒求天上。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富贵受五欲乐。为淫欲故。如覆相者。内欲他色外诈亲善。是名不净。此外细心不净持戒。如阿难语难陀说偈云 如羝羊相触 将前而更却 汝为欲持戒 其事亦如是 开心专为益他。得福则多。又于施境有贫有病。或有知法而乏所须。若施令彼得益长善。所施有宜获福则多。故贤愚经云。佛赞五施。得福无量。所谓施远来者。远去者。病瘦者。于饥饿时。施于饮食。施知法人。如是五施现世获福。此施有宜现获多福。不同求名施非要处虽多割舍不得净报。又随喜他施者。若望诸极粗造不善者。是其细罪亦得名善。若望离欲及专为他。此之杂业则是其罪。故智度论云。粗人有粗罪。细人有细罪。故此杂业罪福俱行。望心非纯是不净业。上来明其罪福俱行。是其欲界不净杂业竟。若论杂业翻前可知。故百论云。净施者。若人爱敬利益得福亦多。故因果经偈云 若有贫穷人 无财可布施 见他修施时 而生随喜心 随喜之福报 与施等无异 又丈夫论偈云 悲心施一人 功德大如地 为己施一切 得报如芥子 救一厄难人 胜余一切施 众星虽有光 不如一明月 若诸凡夫造其罪福。不解因果善恶无性。是为迷事取性。常系三有。故智度论云。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复如是。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想亦着。唯不着般若波罗蜜性空大火。以此证知。无善恶性常轮五道。即当无佛性众生也。此略明凡夫罪福二行迷事取性。所依经论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