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语部第十(此别二部) 述意部第一 夫忠言所以显理。绮语所以乖真。由忠故有实。有实故德生。德生故所以成圣。由绮语故虚妄。虚妄故罪生。罪生故受苦。故知趣理求圣。要须实说。说若虚假终为乖理。谓言不正皆名绮语。但诸绮语不益自他。唯增放逸长诸不善。死落三涂。后生人时。所说正语人亦不信。凡所言说言不辩了。亦名绮语。故成实论云。语虽是实非时而说。亦落绮语也 引证部第二 如智度论说偈言 有堕饿鬼中 火焰从口出 四向发大声 是为口过报 虽复多闻见 在大众说法 以不成信业 人皆不信受 若欲广名闻 为人所信受 是故当至诚 不应作绮语 又萨婆多论云。口中四过互历各作四句。一或有两舌非妄语非恶口。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当实说故非妄语。软语说故非恶口。以分离心故名两舌。第二或有两舌是妄语非恶口。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软语说故非恶口。第三或有两舌是恶口非妄语。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粗语说故是恶口。当实说故非妄语。第四或有两舌是妄语是恶口。如有一人传此人语向彼人说。以别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恶声说故是恶口。自外妄语恶口各作四句亦如是。绮语一种各不相离。故不别说。故成实论云。余口三业。或合或离。绮语一种。必不相离 正报颂曰 绮语无义理 令人心惑乱 为丧他善根 烊铜擘口灌 焰铁烧其舌 腹藏皆焦烂 此痛不可忍 悲号常噭唤 习报颂曰 浮言翳真理 为此沉恶趣 去彼暂归人 出言无晓喻 生无信仰心 常被他笑具 为人觉羞耻 何不出典句 感应缘(略引四验) 汉明帝时。有檀国蛮夷。善闲幻术。能徙易牛马头上。与群臣共观之以为笑乐。及三国时吴有徐光者。不知何许人也。常行幻化之术。于市廛内。从人乞苽。其主弗与。便从索子。掘地而种。顾眄之间苽生。俄而蔓延生华。俄而成实。百姓咸瞩目焉。子成乃取而食之。因以赐观者。向之鬻苽者。反视所赍皆耗矣。橘柚枣栗之属亦如。其幻化皆此类也 晋永嘉年中。有天竺国人。来度江南。言语译道而后通。其人有数术。能截舌续断。吐火变化。所在士女聚共观试。其将截舌先吐以示宾客。然后刀截。流血覆地。乃取置器中。传以示人。视之舌头。观其口内唯半舌在。既而还取含之。有顷吐已示人。舌还如故。其续断绢布与人。各执一头。对剪断已而取两段。合持祝之。则复还连。与旧无异。时人多疑以为幻作。阴而试之。犹是己绢。其吐火者。先有药在器中。取一片与黍糠含之。再三吹吁而张口火出。因就热处取以爨之。则便火炽也。又书纸及绳缕之属投火中。众详共视。见其烧然。消磨了尽。乃拨灰中。举而出之。故是向物。如此幻术作者非一。时天下方乱云。建安霍山可以避世。乃入东冶不知所在也 大唐贞观二十年。西国有五婆罗门。来到京师。善能音乐祝术杂戏。截舌抽肠走绳续断。又至显庆已来。王玄策等数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国天王为汉使设乐。或有腾空走索履屐绳行。男女相避歌戏如常。或有女人手弄三仗。刀槊枪等。掷空手接绳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缚。解伏依旧不劳人功。如是幻戏种种难述 唐雍州西盩屋县西北有元从人坊。元从人程普乐少好音声。至永徽六年五月七日。因有微患暴死。五日心暖不臭。家人不敢埋。至第六日平旦得苏。还如平生。说云。初死时有二青衣。至床前通。王唤君。普乐问。何王。答曰。阎罗王。唤为何事。答曰。须有勘问。催急即行。不须臾语。一人手撮普乐。逐出坊南门。渐向南山下至一荒草处。有少碱卤不生草。有一大孔如大瓮口。语乐云入。乐惧不肯入。一人推入。不觉有损。直入见王大殿。捉仗人极众。王共诸臣及宫妃后。在大殿上。相隔幔坐殿前大有诸音声伎儿杂戏引乐。使人启王云。所追人来。王问是谁。程普乐。汝解俳说不。答曰不解。王回顾问一伎儿姓张名舍儿。此人不解俳说。何故追唤。舍儿生平共普乐初善。后因相嗔侠怨。舍儿遂侠怨。漫引此人。舍儿不敢诳王。还依实说。王怒令戏。殿前音声一时俱动。还见打鼓作舞缘竿。缘竿人初缘至头。下时以竿内口直下。竿从后分。出至地还上。六根俱破。九孔流血。缘竿上下。并皆如是。复见黄唐已来伎儿。如齐婴子突出郎独猪桃棒等数十人。令作俳说。时口中吐火抽舌绕场周匝。百千铁鸟诸恶毒虫。从空飞下。一时向舌上啄唼。受其极苦噭声动地。不喜人闻。余之杂戏之人诸小铁虫。见其一时拍手。唱噭之声如烟如火。同时被烧。烧死还活。更相受苦无暂停废。音声不舍受苦不废。王虽下杖然遣狱卒手把铁棒利戟铁弓箭围绕守。遣令作音乐受苦不歇。普乐至狱五日见此戏儿受苦如是。至第六日旦王唤普乐语云。汝未合死。更检案看。却后三年汝命算尽。当来受苦如是。此人为生平妄语恶口绮语。调弄僧尼。轻戏佛法。假托三宝。诳取他物。专将养活妇儿。好杀猪羊。食啖酒肉。或因向伽蓝食用僧物污秽不净。如是等罪不持斋戒故受斯殃。汝虽无如此重罪。非无余过。亦合受之。且放汝去。死时取汝。还令旧二人送到家内。见一床许。棘林枝叶稠密。二人令入此林。此人初不肯入。二人急推。合眼而入。即觉身已在床苏活。此普乐因见此征。即向京来历寺受戒。坚持不犯。菜食长斋。礼敬无亏(因向僧忏具说此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