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法苑珠林 第八十七卷

法苑珠林 第八十七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 劝持部 三归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拔苦与乐。必须崇戒。经
法苑珠林 第八十七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撰
  受戒篇第八十七(此有七部) 述意部 劝持部 三归部 五戒部 八戒部 十善部 三聚部
  述意部第一
  夫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拔苦与乐。必须崇戒。经喻多种。且述三五。能涉远路。喻之脚足。胜持一切。喻之大地。生长万物。喻之时雨。善疗众病。喻之良医。能消饥渴。喻之甘露。接济沉溺。喻之桥梁。运度大海。喻之浮囊。照除昏暗。喻之灯光。防非止恶。喻之戒善。归趣解脱。终籍尸罗。庄饰法身。喻之璎珞。如是之喻。亦有无量。岂不敬之。励意奉持也
  劝持部第二
  如涅槃经云。欲见佛性证大涅槃。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又大品经云。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人身。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一切种智。又萨遮尼揵子经云。我若不持戒乃至不得疥疠野干身。何况当得功德之身。又华严经偈云
  戒是无上菩提本  应当具足持净戒
  若能坚持于禁戒  则是如来所赞叹
  又月灯三昧经。佛说偈言
  虽有色寿及多闻  若无戒智犹禽兽
  虽处卑下少闻见  能持净戒名胜士
  又遗教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又持此戒得生诸禅定。又奉此戒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又智度论云。若求大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以戒是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济。是不可得。若无净戒欲得妙果。亦复如是。若弃舍此戒。虽复山居服药食草与禽兽无异。若能持戒。香闻十方。名声远布。天人爱敬。所愿皆得。持戒之人寿终之时。刀风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又地持论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持戒所得。若不持戒尚不得下贱人身。况复大人相报。又成实论云。道品楼观以戒为郭。禅定心城以戒为柱。要佩戒印得入善众。又萨婆多论云。佛告比丘。戒有四义。故毁者重于余经。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子皆依戒住。若无戒者则无所依。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戒是趣涅槃之初门。若无戒者则无由得入泥洹城。四戒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也。又何故律初集。以胜故。秘故。但诸契经不择时人说而得名经。律则不尔。唯佛自说。要在僧中。故胜也。又依涅槃经云。如圆护持戒乃至没命终不故犯。佛说喻云。如一罗刹随度海者总乞浮囊。度者答言。宁杀身命浮囊叵得。罗刹复言。不肯全施见惠其半。彼人尔时亦不施与。如是展转乞微尘许。彼人尔时乃至微尘亦不施与。菩萨摩诃萨持禁戒时亦复如是。烦恼罗刹教化菩萨令犯四重。护余轻者菩萨不随。劝犯僧残菩萨不许。劝犯波逸提菩萨不肯。劝犯提舍尼菩萨不肯。劝犯突吉罗菩萨不随。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禁戒。与居士女等而行不净。复作是愿。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破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复作是愿。宁卧此身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床卧敷具。复作是愿。宁以此身受三百鉾。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医药。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房舍。复作是愿。宁以铁椎打碎此身令如微尘。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信心檀越礼拜。复作是愿。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贪视好色。宁以铁锥遍耳搀剌。不以染心听受诸声。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着诸香。宁以利刀割去其舌。不以染心贪着美味。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何以故。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饿鬼畜生。又发愿言。菩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悉以施与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得清净戒。不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于初不动地
  述曰。菩萨既能如是坚持禁戒得不退果。今劝道俗有能仰慕者。从受三聚净戒十无尽戒二十四戒在家出家所有诸戒。如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悉能圆护。是真佛子。开佛性门。入涅槃道
  又十轮经云。或有戒坏见不坏于圣道中堪任法器。四句分别。思意可知。故涅槃经云。于乘缓者乃名为缓。于戒缓者不名为缓。亦有四句分别可知。又辩意长者子经云。佛为辩意长者子。要有五事行得生天。以偈颂曰
  不杀得长寿  无病常解脱
  一切受天位  身安光影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