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一卷(3)

又普曜经云。由如来过去心净离着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 又处处经云。如来行时不着履。有三因缘。一使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相

  又普曜经云。由如来过去心净离着不害众生故。所行之处。脚足不污。虫蚁不损
  又处处经云。如来行时不着履。有三因缘。一使行者少欲。二现足下轮相。三令人见之欢喜。佛行足去地四寸。有三因缘。一见地有虫蚁故。二地有生草故。三现神足故。亦欲令人意正。佛行地高下皆平。有三因缘。一本行四等心。欲令一切安隐。地在水上。水中有神。虫蚁一切值佛足下。皆安隐同心立意。是故卑者为高。高者为卑。二诸天鬼神行福为佛除地故。高下为平。三佛为菩萨时通利道径桥梁度人故。从是得福故高下平正。欲令人意亦尔。又智度论云。世尊身好细薄皮相。尘土不着身。如莲华叶不受尘水。若菩萨在干土山中经行土不着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着佛身。若菩萨举食着口中。是时咽喉边两处。流注甘露和合诸味。是味清净。故名味中得上味。又增一阿含经云。无恭敬心于佛者。当生龙蛇中。以过去从中来。今犹无敬。多睡痴也
  又四分律说偈云
  有敬长老者  是人能护法
  现世得名誉  将来生善道
  念弥陀佛缘第四
  问曰。何名净土。答曰。世界皎洁。目之为净。即净所居。名之为土。故摄论云。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颇梨柯等。名清净土。法华论云。无烦恼众生住处。名为净土。净土不同有其四种。一法性土。以真如为体故。梁摄论云。以莲华王为净土所依譬。法界真如为净土所依体故。二实报土。依摄论云。以二空为门。三慧为出入路。奢摩他毗钵舍那为乘。以根本无分别智为用。此皆约报功德辩其出体。三事净土。谓上妙七宝。是五尘色性。声香味触为其土相故。摄论云。佛周遍光明七宝处也。又华严经云。诸佛境界相中。种种间错庄严。故净土论云。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又新翻大菩萨藏经云。假使如上世界。乃至大火洞然如来在中若依经行。若住坐卧其处自然八功德水出现于地。四化净土。谓佛所变七宝五尘为化土体故。涅槃经云。以佛神力地皆柔软。无有丘墟土沙砾石。乃至犹如西方无量寿佛极乐世界等。又大庄严论云。由智自在随彼所欲。能现水精琉璃等清净世界。又维摩经云。佛以足指案地。现净等事。又十地经云。随诸众生心所乐见。为示现故。此诸经论所明。并约化为净土。由佛神力现故有。摄故即无。故名化土
  述曰。上来虽土有四种。然纲要有二。一报土。二化土此二即摄理事二土。初报土者。谓佛如来出世。诸善体是无漏。非三界所摄故。净土论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又智度论云。有妙净土出过三界。然佛所居无处为处。过在十方世界。或依法身而安净土故。论云。释迦牟尼佛更有清净世界。如阿弥陀国。其弥陀佛亦有严净不严净世界。如释迦佛。又涅槃经云。我实不出阎浮提界。又法华经偈云
  常在灵鹫山  及余诸住处
  众生见劫尽  大火所烧时
  我此土安隐  天人常充满
  园林诸堂阁  种种宝庄严
  又华严经云。如来净土。或在如来宝冠。或在耳珰。或在璎珞。或在衣文。或在毛孔。如是毛孔既容世界。故知十住论云。佛举一步。则过恒河沙等三千世界。其事如是。化土处者。但所居化土无别方处。但依报土而起粗相。或通十方。或在当界。引接三乘人天等众。如弥陀世尊。引此忍界凡小众生。而安净国。或于秽现净。如案地现净。譬同天宫。其事如是。或于众生共相器世界间种子所感。于中显现净秽境界。随其六道各见不同。此皆由外名言熏习因。识种成就。感得器世界影像相现。此影像是本识相分。由共相种子与影像相。彼现相识为因缘。即此共相由内报增上缘力。感得如此苦乐不同
  又华严经云。尔时心王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安乐世界一劫。于圣服幢世界金刚佛刹。为一日一夜。圣服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乐光明清净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善灯世界一劫。于善光明世界卢舍那藏佛刹。为一日一夜。善光明世界一劫。于超出世界法光明清净开敷莲华佛刹。为一日一夜。超出世界一劫。于庄严慧世界一切光明佛刹。为一日一夜。庄严慧世界一劫。于镜光明世界觉月佛刹。为一日一夜。佛子。如是次第乃至百万阿僧祇世界。最后世界一劫。于胜莲华世界贤首佛刹。为一日一夜。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充满其中。又优波提舍论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