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一卷(5)

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

  又处胎经佛告弥勒偈云
  汝所三会人  是吾先所化
  九十六亿人  受吾五戒者
  次是三归人  九十二亿者
  一称南无佛  皆得成佛道
  又处处经云。佛言。弥勒不来下有四因缘。一有时福应彼间。二是此间人粗无能受经者。三功德未满。四世间有能说经者故。弥勒不下。若当来下。余有五十亿七千六十万岁。弥勒时人。眼皆见四千里。由本十种因缘德。一不掩人眼明。二不损人眼。三不覆人眼。四不藏人善。五不视杀。六不视盗。七不视淫。八不视阴私及人短。九诸恶事不视。十然灯于佛寺
  又佛说弥勒来时经云。佛言。弥勒佛未出时。阎浮利内地山树草木皆燋尽。于今阎浮利地。周匝六十万里。弥勒出时阎浮利地。东西长四十万里。南北广三十二万里。地生五果。四海之内无山陵溪谷。地平如砥。树木长大。人少三毒。民多聚落。城名氾罗那夷。有一婆罗门名须凡。当为弥勒作父母。名摩诃越题。弥勒当为作子。相好具足身长十六丈。生堕城地。目彻视万里内。头中日光照四千里。弥勒得道为佛时。于龙华树下坐。树高三十里。广亦四十里(大成佛经花枝如龙头故名龙华树亦有别传云子从龙宫出故名龙华树也)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时得道。弥勒佛却后六十亿残。六十万岁始当来下(自外大同成佛经说)
  王玄策西国行传云。大唐显庆二年。敕使王玄策等。往西国送佛袈裟。至泥婆罗国西南颇罗度来。村东坎下有一水火池。若将家火照之。其水上即有火焰。于水中出。欲灭以水沃之。其焰转炽。汉使等曾于中。架一釜煮饭熟。使问彼国王。国王答使人云。曾经以杖刺。着一金匮。令人挽出一挽一深。相传云。此是弥勒佛当来成道天冠金。火龙防守之。此池火乃是龙火也
  又智度论云。弥勒菩萨为白衣时。师名婆跋梨。有三种相。一眉间白毛相。二舌覆面相。三阴藏相。如是等非是菩萨时。亦皆有此相也。又新婆沙论云。曾闻尊者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鸡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于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慈氏如来应正等觉。出现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峰便合成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及慈氏佛出现世时。将无量人天至此山上。告诸众曰。汝等见是释迦牟尼佛。杜多功德弟子。众中第一大弟子迦叶波不。举众咸曰。我等欲见。慈氏如来。即以右手抚鸡足山顶。应时峰坼还为三分。时迦叶波将纳钵杖。从中而出上升虚空。无量天人。睹斯神变叹未曾有。其心调柔。慈氏世尊如应说法。皆得见谛。若无留化。如此之事云何有耶。有说。有留化事。问若尔世尊何故不留化身至涅槃后任持说法。答所应作者已究竟故。谓佛所应度皆已度讫。所未度者圣弟子度之。有说。无留化事。问若尔迦叶波事云何得有。答诸信敬天神所任持故。有说。迦叶波尔时未般涅槃。慈氏佛时方取灭度。此不应理。宁可说无不说。彼默多时虚住。如是说者。有留化事。是故大迦叶波已入涅槃
  惟凡夫力弱习恶来多。以住娑婆其心怯弱。初学是法恐畏退败。常发大愿扶持此行。乃至命终心无障恼。随种善根。愿共含识自在往生。弥勒内众得至佛前。随念修学证不退转。不愿往生于外众中。恐着五欲不得解脱故。智度论云。有人修少福业。闻有福处当愿往生。乃至命终各生其中。又大庄严论云。佛国事大。独行功德不能成就。要须愿力。如牛虽力挽车要须御者能有所至。净佛国土。由愿引成。以愿力故福德增长。不失不坏常见佛故。又如十住论云。若人发心求佛。不休不息。有人以指举大千世界。在空却住。不足为难。若发愿言。我当作佛。是人希有。何以故。世人心劣无大志故。又发菩提心论。有十大愿。常悉修行
  一者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施与一切众生。回向佛道。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终不忘失。常为陀罗尼之所守护
  二者愿我以此善根。生处值佛常得供养。不生无佛国中
  三者愿我亲近诸佛。随侍左右如影随形
  四者愿我既得亲近。为我说法成就五通
  五者愿我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第一义得正法智
  六者愿我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
  七者愿我以佛神力。遍至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
  八者愿我随顺清净法轮。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