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诸经要集 第二卷

诸经要集 第二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缘)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说法缘 听法缘 渐顿缘 求法缘 感福缘 报恩缘 谤法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
诸经要集 第二卷
  西明寺沙门释道世集
  敬法篇第二(此有八缘) 敬僧篇第三(此有三缘) 述意缘 说法缘 听法缘 渐顿缘 求法缘 感福缘 报恩缘 谤法缘
  述意缘第一
  盖闻寂灭不动。是则无象无言。感而遂通。所以有名有教。是以一四之句难闻。三千之火易入。庶使凝寒静夜。朗月长宵独处空闲。吟诵经典。吐纳宫商。文字分明。言味流美。词韵相属。适众人心。利生物。善足使幽灵欣跃。精神悦豫。久习纯熟。文义洞晓敬心殷诵。至诚冥感。信知受持一偈福利弘深。书写一言功超累劫。是以迦叶顶受。靡吝剥皮萨陀心乐无辞洒血。此是甘露之初门。入道之终德也
  说法缘第二
  夫法师升座。先须礼敬三宝。自净其心。观时择人。具慈悲意。救生利物。然后为说。故报恩经云。听者坐说者立。不应为说若听者求说者过。不应为说。若听者依人不依法。依字不依义。依不了义经不依了义经。依识不依智。并不应为说。何以故。是人不能恭敬诸佛菩萨清净法故。若说尊重于法。听法之人亦生宗敬。至心听受不生轻慢。是名清净说
  又五分律云。除其贪心。不自轻心。不轻大众心。慈心喜心。利益心。不动心。立此等心。乃至宣说一四句偈。令前人如实解者。长夜安乐利益无量
  又涅槃经云。若有受持读诵书写宣说。非时非国不请而说。轻心轻他自叹。随处而说。反灭佛法。乃至令无量人死堕地狱。则是众生恶知识也
  又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并不得答。若前人实有好心。不具前意。为欲生善灭恶者。法师随机方便好心为说。若自解未明。或于法有疑者。则不得为说。恐令前人有错传之失。彼此得罪
  又优婆塞戒经云。佛言。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利他。如法住者有八智。何等为八。一法智。二义智。三时智。四知足智。五自他智。六众智。七根智。八上下智。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诃众说。十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生憍慢。十六说已不求来世报。如是之人能从他听
  又正法念经云。若有众生正行善业。为邪见人说一偈法。令净信佛。命终生应声天。受种种乐。从天还退随业流转。若为财物故与人说法。不以悲心利益众生。而取财物。或用饮酒。或与女人共饮共食。如伎儿法自卖求财。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鸟。能说偈颂。是则名曰下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中品法施耶。为名闻故。为胜他故。为胜余大法师故。为人说法。或以姤心为人说法。如是法施得报亦少。生于天中受中异报。或生人中。是则名曰中品法施也。云何名为上品法施耶。以清净心。为欲增长众生智慧。而为说法不为财利。为令邪见众生等住于正法。如是法施自利利人。无上最胜。乃至涅槃。其福不尽。是则名曰上品法施也
  又迦叶经。尔时世尊而说偈曰
  三千大千界  珍宝满其中
  以此用布施  所得功德少
  若说一偈法  功德为甚多
  三界诸乐具  尽持施一人
  不如一偈施  功德为最胜
  此功德胜彼  能离诸苦恼
  若恒沙世界  珍宝满其中
  以施诸如来  不如一法施
  施宝福虽多  不及一法施
  一偈福尚胜  况多难思议
  又十住毗婆沙论云。在家之人当行财施。出家之人当行法施。何以故。在家法施不及出家人。以听受法者。于在家人信心浅薄故。又在家之人多有财物。出家之人。于诸经法读诵通达。为人解说在众无畏。非在家者之所能及。又使听者起恭敬心。不及出家。又欲说法降伏人心。不及出家。如偈说曰
  先自修行法  然后教余人
  乃可作是言  汝随我所行
  身自行不善  安能令彼善
  自不得寂灭  何能令人寂
  又出家之人。若行财施则妨余善。远离阿练若处。必至聚落。与白衣从事多有言说。发起三毒。于六度等心薄。乃至贪着五欲。舍戒还俗。故名为死。或能反戒易起重罪。是名死等诸烦恼苦患。以是因缘故。于出家者称叹法施。于在家者称叹财施
  又金光明经云。说法者有五种事。一者法施彼我兼利。财施不尔。二者法施能令众生出于三界。财施者不出欲界。三者法施利益法身。财施之者长养色身。四者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五者法施能断无明。财施唯伏贪心。故知财施不及法也。就法施中自有阶渐。若有所解不用他知。恐他胜己秘而不说。则自未来常不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