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显扬圣教论 第十七卷(3)

论曰。静虑者及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又诸佛等成所作义。谓所作利益众生事亦不可思议。何以故。无譬喻故。一切世间无有少事能譬

  论曰。静虑者及佛二种境界中。真如及无漏性皆不可思议。又诸佛等成所作义。谓所作利益众生事亦不可思议。何以故。无譬喻故。一切世间无有少事能譬甚深二种境界。又自在故诸如来等由内证得心自在故起所作事世间所有一切作用。若离因缘和合所不见故。复次颂曰
  外道所宣说  能引无义利
  非理远四处  无记不应思
  论曰。一切不应记事不应思议。诸邪外道之所说故。能引诸无义利故。不如正理故。远离四种正思惟处故。谓因思惟处。果思惟处。杂染思惟处。清净思惟处。复次如前所说。若思惟彼有三种过。云何而有。颂曰
  非处勤功用  毁谤于大我
  不修清净善  故成三过失
  论曰。由于非处勤功用故起心乱过失。由于得静虑者及佛世尊毁谤最胜功德故生非福过失。由不发起净善法故。有不得善过失。复次颂曰
  远离不思议  思可思议处
  具八种功德  故如理应思
  论曰。由于不可思议处强思议者有如是过失。故应远离。于可思议处如理思惟。若如是思具八功德。何等为八。所谓能善了知。闇说大说。依义思惟不依文字。少以净信信解。少以慧观观察。坚固思惟。审谛思惟。常勤思惟。于所思惟善能究竟中。无懈退。复次颂曰
  诸佛之所说  遍知等无违
  五因二因故  于此不应思
  论曰。由五因故于不可思议处不应欣乐思惟。谓诸佛所说故。及于四谛中遍知断证修不相违故。又略由二因故谓教及证教。谓诸佛所说证谓遍知苦等
  显扬圣教论摄胜决择品第十一之一
  论曰。如是远离不思议处方便思已。于九种事应以十相发起种种最胜决择。何等为十。颂曰
  数相别有处  边际与生起
  想善巧摄等  胜决择诸事
  论曰。十种相者。一数二相。三差别。四有性。五处所。六边际。七生起。八想。九善巧。十摄等。此中数者。谓色数。有十五如是等相者。谓假立相自相共相。此中事亦名相。是所相故。名亦名相。相应亦名相。俱是能相具故。如与火色相应表知有暖。如是等众生亦名相。是相者故。取亦名相。是能相体故。差别者。谓有色无色有见无见等差别。有性者。谓假有性实有性胜义有性。处所者。如四大展转及与造色同一处住又色心等同一处所。又依欲界身色界等心展转安住。边际者。如色至色界及与极微。是其边际乐受。乃至第三静虑。是其边际如是等。生起者。谓由如是因缘如是法生。如引势生等。想者。谓句迷惑等。善巧者。谓蕴善巧等。摄等者。谓若摄若相应若依若缘若问论。如是问论复有多种。谓一行顺前句顺后句四句无事句。若能如是善了知者。名善问记。复次于一切事应起种种最胜决择。心事决择今当先说。颂曰
  心性有二种  异熟及与转
  初阿赖耶识  种子二应知
  论曰。略说心性有二种。一名异熟心。二名转心。异熟心者。即是阿赖耶识。亦名一切种子识。此复二种应知。一证成。二建立。云何证成。颂曰
  执受初明了  种子业身受
  无心定命终  无皆不应理
  论曰。由八种相证阿赖耶识决定是有。谓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应不可得。最初生起定不可得。明了生起应不可得。诸法种子应不可得。四种业用应不可得。种种身受应不可得。二无心定应不可得。命终时识应不可得。问何故若无阿赖耶识依止执受不可得耶。答由五因故。何等为五。谓阿赖耶识先行因生。眼等转识现缘因起。如经言。根境作意力故诸转识生乃至广说。是名初因。又六识身善不善可得。是名第二因。又六识身一类异熟无记。所摄必不可得。是名第三因。又六识身各别依转。若依彼彼所。依彼彼识。转彼彼所依。应有执受。余无执受不应道理。虽许能执。亦不应理。识远离故。是名第四因。又所依止应成数数执受过失。所以者何。眼识一时转一时不转。余识亦尔。是名第五因。如是先业因现缘因所生故。善不善故。一类不可得故。各别所依故。数数执受过故不应道理。问何故最初生起不可得耶。答设有难言。若有阿赖耶识应有二识同时生起。应告彼言。汝于无过妄生过想。容有二识同时转故。所以者何。谓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别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何以故。尔时作意无有差别。根及境界不坏现前。何因缘故识不俱转。问何故明了生起不可得耶。答若有定执识不俱生。与眼等识同行一境。明了意识应不可得。所以者何。若时缘过去境生起忆念。尔时不明了意识现在前行。非于现境意识现行。得有如是不明了相。是故应许诸识俱转。或应许彼第六意识无明了性。是即有过。问何故种子不可得耶。答六转识身各别异故。所以者何。是六转识从善无间不善性生。不善无间善性复生。从二无间无记性生。劣界无间中界生。中界无间妙界生。如是妙界无间乃至劣界生。有漏无间无漏生。无漏无间有漏生。世间无间出世生。出世无间世间生。非如是相为种子体。应正道理。又彼诸识长时间断。相续经久流转不息。是故转识能持种子。不应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