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诸宗部 >

注华严法界观门 序(4)

此语亦不受 受即是念 逈绝无寄 般若现前 非言所及 言语道断 非解所到 心行处灭故不可智知故 是谓行境 有二境。一是行之境。今心与境冥。冥心遗智。方

  此语亦不受 受即是念
  逈绝无寄 般若现前
  非言所及 言语道断
  非解所到 心行处灭故不可智知故
  是谓行境 有二境。一是行之境。今心与境冥。冥心遗智。方诣兹境。明唯行能到。非解境故。二者如是冥合。即是真行。行即是境。行分齐故
  何以故以生心动念即乖法体失正念故 第二征而释也。真空理性。本自如然。但以迷之。动念执相。故须推破简情显理。今情忘智泯。但是本真。何存新生之解数。若有解数。即为动念。动念生心。故失正念。正念者。无念而知。若总无知何名正念。此下总辨四门
  又于前四句中初二句八门皆简情 各前三句
  显解 各当末句
  第三句一门解终趣行第四句一门正成行体 已上正分解行也。此下反显相须。如目足更资也。又初句会色归空。无增益谤。二明空即色。无损减谤。三空色无碍。不是双非。无戏论谤。四泯绝无寄。不是亦空亦色。无相违谤。四谤既无。百非斯绝。已当八部般若。无相大乘之极致也。况后二观展转深玄。又初句当色即是空。次句当空即是色。第三当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第四即当不生不灭。乃至无智亦无得也。又乍观文相。似当初句空观观真谛。次句假观观俗谛。三四二句中道观观第一义谛。三即双照明中四即双遮明中。细详观文所宗。即不然也。以虽有空色等言。但为成于真空观也。名题昭然若此。即空假真俗三观三谛已备。次理事无碍。复是何观。故知不然。次下反显行解相资云
  若不洞明前解无以蹑成此行 由前成此
  若不解此行法绝于前解无以成其正解 绝解为真解也。由此成前
  若守解不舍无以入兹正行 舍解成行
  是故行由解成行起解绝
  理事无碍观
  理事无碍(所观)观(能观)第二 前虽说色。是简情计以成真空。空色无碍泯绝无寄。方为真如之理。未显真如妙用。故唯是真空观门。未为理事无碍。今诸事与理炳然双融。故得此观名也。文三。谓一标二释三结劝也
  但理事 对对理在上者。是所依本故
  镕 镕冶也。谓初锁义
  融 融和也。谓相成义。以理镕事。事与理而融和也。即初二门。二门互融。故互遍也
  存(九十)亡(七八)逆(五六)顺(三四)通有十门 标也具此等十。方名理事无碍。观之于心即名能观。观事当俗。观理当真。令观无碍。成中道第一义观。自然悲智相导。成无住行。已当大乘同教之极致。故下第三观是别教一乘逈异诸教。上释所标讫。次下别释十门者。有五对。一相遍。二相成。三相害。四相即。五相非。初对中四。一正释。二叹深。三喻指。四问答。初中文二也
  一理遍于事门
  谓能遍之理性无分限 性空真理。一相无相故
  所遍之事分位差别 染净心境。互为缘起。起灭时分。此彼相貌。不可具陈
  一一事中理皆全遍 不全即是可分
  非是分遍 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二句即全遍。末句即不可分也
  何以故彼真理不可分故 释全遍所以也
  是故一一纤尘皆摄无边真理无不圆足
  二事遍于理门
  谓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要无分限此有分之事于无分之理全同非分同 以全同名遍
  何以故以事无体还如理故 非如浮云遍空是故一尘不坏而遍法界也。如一尘一切法亦然思之 上正释二门竟。此下结以叹深
  此全遍门超情离见 一尘既无涯分。何有法之当情。即不可以识识也。真理全在尘中。何五眼而可睹。即不可以智知也。有本云难见。似明容有可见之分。然不及离字
  非世喻能况 经云。三界有无一切法。不能与此为譬喻。此因结叹。便简后喻。亦不得以世俗情所见矣。世人焉见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耶。上释结叹竟。此下喻指文三。一喻大小无碍。二喻一异无碍。三喻诸法各各全遍。此但以海波指理事之位。以分义相非全喻法
  如全一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 海无二故俱碱湿故
  如一小波匝于大海 即同海故
  而波非大 不坏相故此以喻上理事相遍竟
  同时全遍于诸波而海非异俱时各匝于大海而波非一 非一异者。下自问答明示
  又大海全遍一波时不妨举体全遍诸波一波全匝大海时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碍思之 思之者。将此合于理事也。但以大海字为真理字。以波字为事字读之。即见义分齐也。故下文不合之。上释第三喻指竟。此下第四问答细释也。有两重问答。一对喻中初两节所喻为问答。二对后一节所喻为问答。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