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阴 造作之心能趣于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经中。说为六思。思即是行。谓于六想之后。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 五识阴 了别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是六识。若诸论师多云。识在二心之前。诸大乘经中。明识最居后。今依经为次料简 十二入初门第三 内六根入 一眼入 二耳入 三鼻入 四舌入 五身入 六意入 外六尘入 一色入 二声入 三香入 四味入 五触入 六法入 次五阴而辨十二入者。以惑者迷色偏重故。大圣教门。开色为十。心但为二。合为十二也。通称入者。入以涉入为义。根尘相对则有识生。识依根尘仍为能入。根尘即是所入。今此十二从所入受名。故通受入名。内六入者。此之六法亲故属内。为识所依。故名为入。亦名根者。根以能生为义。此六既并有生识之功。故通名根也 一眼入 身分对色。能见色之处名眼。眼是四大造色。体为十色共成。所谓四大四微。身根微。眼根微也 二耳入 身分对声。能闻声之处名耳。耳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耳根微 三鼻入 身分对香。能闻香之处名鼻。鼻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共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鼻根微 四舌入 身分对味。能知味之处名为舌。舌是四大造色。亦为十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舌根微也 五身入 六分假合之体对触。能觉触处皆名为身。身是四大造色。但有九色所成。谓四大四微。身根微 六意入。心对一切法。即有能知法之用。名之为意。意者即心王也。是中除诸心数法。但取心王。以为意入 外六入者。此六法疎故属外。识所游涉。故名为入。亦名尘者。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一色入 一切对眼。所见之色名为色。色有二种色。摄一切色。一正报可见色。众生身色。青黄赤白黑色等。二依报可见色。外无知青黄赤白黑色等也 二声入 一切对耳。所闻之色曰声。声有二种声。摄一切声。一从正报色出声。众生语言音声也。二从依报色出声也 三香入 一切对鼻。所闻之色名香。香有二种香。摄一切香。一正报色处香。众生身中香臭也。二依报色出香。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香臭 四味入 一切对舌。所知之色曰味。味有二种味。摄一切味。一正报色处味。众生身中之六味也。二依报色处味。外一切无知色中所有六味也 五触入 一切对身。所觉之色名触。触有二种触。摄一切触。一正报色处触。众生身中。冷暖涩滑等十六触也。二依报色处触。外一切无知色中冷暖等一十六触也 六法入 一切对意所知之法名法。法有二种法。摄一切法。一者心法。是中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法也。二者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 十八界初门第四 内六根界 一眼界 二耳界 三鼻界 四舌界 五身界 六意界 外六尘界 一色界 二声界 三香界 四味界 五触界 六法界 六识界 一眼识界 二耳识界 三鼻识界 四舌识界 五身识界 六意识界 次十二入。而辨十八界者。以惑者迷于名色俱重故。开色为十。离名作八。合为十八界也。通名界者。以界别为义。此十八法各有别体。义无浑滥。故通受界名也 内六根界 此具如前明。内六根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欲使修观之徒推析无谬。不滞十六知见之妄计也 外六尘界 此具如前。外六尘入中分别其相。乃更加以界之名义者。意同六根。中立界名 六识界者。若根尘相对即有识生。识以识别为义。识依于根。能识别于尘。故此六通名识也。若了识从缘生。岂计有神使知谬取也 一眼识界 眼根若对色尘。即生眼识。眼识生时。即识色尘。故名眼识界也 二耳识界 耳根若对声尘。即生耳识。耳识生时。即识声尘。故名耳识界也 三鼻识界 鼻根若对香尘。即生鼻识。鼻识生时。即识香尘。故名鼻识界也 四舌识界 舌根若对味尘。即生舌识。舌识生时。即识味尘。故名舌识界也 五身识界 身根若对触尘。即生身识。身识生时。即识触尘。故名身识界也 六意识界 五识生已即灭。意为意识。此意识续生。意识生时。即识法尘。若五识能生意识。即以前五识为根。后意识为意识。此意识灭次识续生。是则前意识生后意识。如是亦脱传受根识之名。皆以能生为根。所生为识。今说所生之识。为意识界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