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之所断也。分别使相略说。并如前十使章门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贪使。二嗔使。三痴使。四慢使 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 思惟惑无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也 次此应广出诸烦恼科目。所谓三漏。四流。四缚。八邪。八倒。九结。九恼。十缠。乃至五百烦恼。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及恒沙等数烦恼。皆从见爱九十八使。离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数科。足以显教门明烦恼离合惑障润生之法。诸烦恼科目。至第六卷中。别当更随要而出 十恶初门第十一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 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报。故非善道也 一杀生 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二偷盗 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三邪淫 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语 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五两舌 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六恶口 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七绮语 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八贪欲 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九嗔恚 若对违境。心生忿怒。名为嗔恚 十邪见 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 次此应出四重。五逆。七逆。谤方等经。用僧鬘物。作阐提行。十六恶律仪等。诸轻重恶业科目。皆从十恶中。离合分别而说者。今欲论诸入道要门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别当更出 十善初门第十二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