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寺庙道场 >

筇竹寺(3)

3名称由来 筇竹是一种竹子的名称,常用来制作手杖,用来命名寺是因为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昆

3名称由来

筇竹是一种竹子的名称,常用来制作手杖,用来命名寺是因为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南诏的鄯阐候(昆明的最高统治者,昆明侯)高光、高智兄弟二人,到西山打猎,忽见一头犀牛跃出,于是紧追不舍,追到玉案山北面,犀牛突然不见了,四处寻找,仰望山巅,只见山上云雾缭绕,有一群鹤貌童颜[1],形像怪异的僧人立于云上,他们急忙上山云看,到那里,僧人早已无影无踪,只有几支异僧拄的筇竹杖插在地上,高氏兄弟想拔起来看个究竟,但竭尽全力也拔不动。高光、高智兄弟觉得奇怪,第二天又到玉案山去看,插在地上的笨竹杖已长成青翠的竹林,他们十分惊奇,认为是“山灵显示”,这是块珍贵的“佛地”,于是便在此建寺居僧,取名筇竹寺。因此,天王宝殿门前两侧柱上有副对联作了这样的概括: 地产灵山,白象呈祥,青狮献瑞; 天开胜境,犀牛表异,筇竹传奇。[1]
4景点介绍

玉案山

昆明城西北有玉案山,盘旋逶迤十余里,翠峰屏列,林壑幽深,山泉叮中咚,白云环绕。“玉案晴岚”,古代为“滇阳六景”之一。 玉案山不仅风景秀丽,且为昆明的佛教胜地,环山皆列禅刹,旧有十余座佛寺,以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大,香火之盛而论,筇竹寺当为其首。造型优美,驰誉中外的五百罗汉的彩塑就在这里。筇筑寺罗汉这个传奇,恐为建寺之人为提高寺庙的声誉而编出的神话。实际上,“筇竹”一词始见于汉代。
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阿富汗)的市场上见到蜀布和筇竹杖。这筇竹杖被视为古代云贵高原出口的名产品。而杖与僧人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以“筇竹作寺名,既可能是该地翠竹茂密景色的写照,又暗寓其寺为云南佛寺之代表。筇竹寺建立之初,并不为人所重。到元初有高僧雄辩法师在此讲经,声誉渐高。雄辩俗姓李,昆明人,少年时代为大理国师杨子云的高足。
五百罗汉


筇竹寺罗汉堂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再次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并请来四川杰出民间雕塑家黎广修,用6年时间,完成了驰名中外的五百罗汉泥塑像。五百罗汉塑像就分布在大雄宝殿两壁及大殿两侧的梵音阁和天来阁中。
这五百罗汉的塑像采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突破了传统的五百罗汉刻板模式和造型公式,在空间布局、人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大胆创新,是一独具特色的五百罗汉雕塑群。它的塑师黎广修在四川宝光寺塑完五百罗汉像后,来到昆明主持这一浩大工程。据说每逢“街子”天,他都带着徒弟赶到昆明,仔细观察市场上各种人的性格、神态、表情、衣著及装饰,收集创作素材。所以他所塑的罗汉,绝大部分接近人的身体比例,面部和手脚的外形结构和肌肉筋节基本符合人体的解剖结构,看起来真切动人,形象逼真。
正由于这些塑像来源于生活,艺术风格上朴实生动,富于变化,性格迥异,形象逼真。如第49位增广天王,手弹琵琶,边弹边唱,表达了一种健康、欢快的心情。第8位罗汉,双眉紧蹙,怒视前方,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第50位中济颠和尚像,衣履不整,仪容瘤瘦,双眼细眯,把一种不满现实而又自我陶醉的神情,塑造得栩栩如生。更有趣的是,筇竹寺五百罗汉中,还有位“耶稣罗汉”。它反映出,19世纪末叶,西方传教士已在云南地区传播基督教,中国匠师便把耶稣的形象塑入中国佛教的殿堂。
作者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基础上,还大胆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些神话式的理想人物,如长手揽月,长脚过海,长眉长老,多目佛心等。如有尊罗汉右手长约4米多,正向挂在天花板上的玉蝙蝠伸去,作出意欲捕捉的神态。另一位罗汉眉长1米,双手抚眉,神情欢愉安详。正由于这些夸张的形象,使整个雕塑群显得生动、活泼,增添了艺术魅力。
雕塑

这五百罗汉是四川民间雕塑家黎广修(字德生)和他的五六个助手,经历了7个寒暑(公元1833-1890年)的辛勤劳动才完成的。这些作品分别陈列在大殿两壁(68尊)、天台莱阁(216尊)、梵音阁(216尊)中,分上中下三层,上下两层多为从像,中间一层多为立像,排列讲究对称,如左为降龙,右为 伏虎;左为腾云,右为驾雾等等。据说,因塑像工作时太大,靠黎广修一人无法完成,上下两层多为他指导助手们创作的;中间一层,举目即见,至关重要,是他亲手制作,精品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