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九卷

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九卷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譬喻品第三 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
妙法莲华经玄赞 第九卷
  大慈恩寺沙门基撰
  譬喻品第三
  三门分别。一叙来意。二解品名。三释妨难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已悟。四人中性必假况而方知。上已化于上根。下将晓于中性故此品来。二论云自此已下为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说七譬喻。对治七种增上慢。及为三种染慢无烦恼人三昧解脱见等染慢。即为治此说三平等。又云余残修多罗明十无上义。此意总显下有二十六品明此三义。七譬喻在七品。一火宅喻此譬喻品。二穷子喻信解品。三云雨喻药草品。四化城喻化城品。五系宝珠喻五百弟子授记品。六解髻中明珠喻安乐行品。七医师喻寿量品。随其次第各在一品。三平等有九品。一譬喻.二授记.三五百弟子授记.四授学无学人记.五法师品.六持品.七提婆达多品.八常不轻.九见宝塔。初之八品皆有授记说初乘平等。后见宝塔中合说生死涅槃法及身二种平等。其十无上有二十一品。初九无上有七品。一药草喻.二化城此有第二第三两无上.三五百弟子授记.四见宝塔.五安乐行.六涌出.七寿量。此有第八第九两无上。上七品中除第二第七自余五品各一无上。余残修多罗是第十无上。谓余十四品并是第十无上。于中有二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三品。一分别功德.二随喜功德.三法师功德。修行力中复有七力合十一品。一持力有三品一法师.二安乐行.三劝持。二说力有一品谓神力。三行苦行力亦一品谓药王品。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亦一品谓妙音。五护众生诸难力有二品。一观音普门二陀罗尼。六功德胜力有一品谓妙庄严王本事。七护法力有二品一普贤二嘱累。后十无上是初七喻。三平等残名为上残。故本论中解七喻三平等已云。余残修多罗明无上义。第十无上是前九种无上之残名为下残。故本论中解第十无上云。十者胜妙力无上余残修多罗说
  残有二义。一者文残曾未说故。二者义残前虽已说义犹未尽。所望别故今复说之名为义残。恐文繁长故略不说。至下品中一一疎释。其药草.化城.五百弟子.宝塔.持品.安乐行.寿量七品。或文或义重说之故。其七喻者谓凡夫有学名有烦恼。有七种增上染慢。为对治此说七譬喻。如执化城以为真城。即是所求世间三摩跋提将为真灭。执无学满故更无所求。二乘无学名无烦恼人。有三种法执染慢。彼三昧解脱见等法执望二乘虽不名染。此回心已即名菩萨。法执染此菩萨名染无烦恼慢。论翻颠倒义意如此。无上义者于大乘中可说有之。余乘即无。由此三乘说有差别。教.理.行.果等有异故。论引佛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故二乘中不说此义不能解故。由此无上即是一乘教.理.行.果。随其所应配诸品取。七种具足烦恼众生者。第一求势力人起第一颠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间诸烦恼炽然而求天人妙境果报。为此说火宅喻。富贵自在名为势力。谓诸凡夫求此天人妙境.外果并内果报。不知烦恼炽然烧煮。为此说火宅喻。天人势力烦恼烧煮如火宅故。世尊今者说有二车。即是世间善根三昧菩提假解令其出宅。后令渐入佛大涅槃。故论云第一人者以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涅槃故。此中不说解脱道中正证生空择灭真智名为世间三昧假解此是羊鹿非是车体。从彼观后入世间定观前所证以心粗故不见正智及生空如。乃见惑业后苦不生心便变作涅槃想解。正智所证根本观中所得择灭。下名化城。不说假观所变为城。不息苦故。今说后时后得智位能变想解。名为世间善根三昧。轻安喜乐种种功德假名羊鹿假名种智。与之游戏后化一乘方令入于佛大涅槃。至佛位中能入牛车即是二智即是菩提。所入涅槃即是宝所。后化城喻二乘执彼惑苦不生故为涅槃。理实涅槃解脱道中是正智证。故说入化城众商皆倦息。前后诸智皆悉不能了一切法故。实非种智。说羊鹿车有名不见登。说此世间三昧善根。与令游戏故。二乘执此以为二车。实非车体。如二乘者所起四颠倒。正观不然。后方想解缘此起执。化城亦尔。今为对治求势力人颠倒求功德增上慢。说此车喻。故此品来。此余诸义各至品释
  解品名者。譬者况也类也。玉篇云。比类以相晓。喻者开也晓也。玉篇云晓也谏也。今举世间之近迹况类出世之深致。以开未语用晓前迷。晓喻之譬名譬喻品。或譬即喻名譬喻品
  释妨者。一问。此以喻晓理名譬喻品。前直以法彰应名法品。答前后相例理实应然。立者不同何详所以。但以方便者法中之别义。譬喻者况中之通名。通别既殊得名遂别。未可相例。二问。何故七喻唯此独名。余兼别称。答喻虽有七此最初故。虽标总称即自别名。余品不单名譬喻故。三问中根领。记别标信解。上根领记理应别开。何故此品之初寄明鹙子领记等事。答中根领记文广义长。所以别开。鹙子不然故寄此说。又因鹙子领记启请方陈喻况。故在此初寄明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