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佛语阿难至汝自当知者。述云此第二佛不许也。饶者即释自在之言。既发大愿故。汝亦能知即违请之言也 经曰比丘白佛至成满所愿者述云此第三法藏重请也。弘者广大也。即地上圣行其义广深非自境界故须请之。而佛止言汝自知者即地前所修故不相违。有说此中唯求净土行身因略无非也。如来净土即相违释。如其次第身土行故 经曰尔时世自在王佛至而说经言者。述云第四如来为说有二。此初总标许说也 经曰譬如大海至何愿不得者述云此别申所说有二。此初寄喻劝修也。会亦必也克者遂也得也 经曰于是世自在王佛至悉现与之者。述云此后正答所请也。二百一十亿佛土者即通说净秽诸佛之土故。天人善恶即诸土之因。国土粗妙即诸土之果。粗者粗也。故有本云国土之粗妙。摄身从土故不别说。所以不唯说净土因果而兼秽土者欲令舍其恶粗而修其善妙故。非唯为说亦使现见故应心现与。即帛谦云楼夷亘罗佛说竟昙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彻视悉自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国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也。又此诸土非邻次有。选择何土应机所欲而令见故。不尔便违帛谦经中其佛即选择二百一十亿佛国土中诸天人民之善恶国土之好丑故。不应难言夫人所见光中诸土既无秽土如何为法藏亦现恶粗者。机欲既异圣应非一故。若不尔者夫人既厌秽国以求净处故。唯现所祈净土之相而令摄受 经曰时彼比丘至殊胜之愿者。述云第五正修胜行有三。此初睹相发愿也。既见所求净土之相。摄净土愿更转深故云超发胜愿 经曰其心寂静至清净之行者。述云此第二依愿修行也。有说证智离相故云寂静。超过地前故无能及者非也。无分别智不可为事土因缘故。亦无可理而言地上行故。有说净土之行虽复众多唯有二类。一缘事行称名念佛故。二依理行息攀缘故。初即称弥陀名故是极乐别行。后即通诸佛土行。所谓心寂无著是也。此亦不然。违即选心所欲愿便结得是二十四愿经即奉行故。心所欲愿既极乐土。必不可言是诸土通行故。今即欲现净土必定为本故。其心寂静慧导其定故云无所著。所谓心观名净土之业。即胜出世间善根方便故。一切世间无能及者是无分别品之所由也。五劫思摄佛国行者即后所得智之方便。有说虽五劫而唯修一行。所谓其心寂静志无所著非也。愿既四十八行必非一故。即经于五劫修习彼土种种行也。此中有说法藏即十住中之第六心折法空位是也。有难此云若第六既修净土因。西方土中应无化主。皆不然也。若在第六心应说摄取何位所修净土行耶。又修土因便现净土。诸佛化土无时不有故。如其次第释难非也。有说法藏是八地已上菩萨也。发诸大愿修净土因是变易故。亦有难言还成彼土无主之过此亦皆非。八地菩萨念念普见无量佛土。必不可言见二百一十亿土故。今即法藏盖是十向满位菩萨故。五劫修行净土之因初劫行满故云摄取。不应难言初地菩萨见百佛世界如何法藏见尔许土。不相违者加力所见亦过上位故。初地菩萨若作加行所见过此故 经曰阿难白佛至清净之行者述云此第三逐难重解也。佛寿若短不应五劫清净行故。显彼佛寿四十二劫以释此疑。有说彼寿多劫。劫尽之时众生虽见劫尽所烧其土安稳故。法积菩萨五劫修行清净之因。即同法华云众生见所烧我土安稳天人常满。此恐不然。法华所说论自释云报佛如来真实净土。即知彼土是他受用。他受用佛寿必无量不可言四十二劫故。今即四十二劫者盖岁数劫。故经五劫摄净土行非劫尽也。大通佛寿不可数劫尚非净土。如何四十二劫可言净土 经曰如是修已至清净之行者。述云第二申所修行有二。初申所修行后申修胜行。初又有六。一法藏喟喟行二如来令说三誓法宣愿四立誓自契五遂契现瑞六总以结叹。此初也 经曰佛告比丘至无量大愿者。述云此第二佛劝说也。一切大众者即凡夫二乘。法藏若说己所发愿大众皆同愿生彼土故云发起悦可。菩萨闻说亦同发愿故云修行。修行此愿因缘故致满大愿也 经曰比丘白佛至当具说之者。述云第三自宣发愿有二。此初逐劝许说也 经曰说我得佛至不取正觉者。述云此后正申己愿也。然法藏发愿三代经本头数开合次第不同故。今将彼帛谦二十四对此法护四十八愿略制以释名。弘誓之文帛谦两本经皆二十四其意各异。帛延选此经中前二十四愿足宝钵愿为二十四愿。支谦亦抄四十八中二十五愿更加宝钵彼佛眼耳神境三通及以智辨为二十四故。又彼二经既抄出于四十八愿故次第亦异。此经第七第十四第十二第十三第十九第二十二第二十五。如次帛延第九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八第二十第二十四。故开合亦不同。合此二十三四为第二十二。七宝钵愿为第二十三。略无此第十八。彼第二十愿此中无故。支谦二十四次第亦异。此经三十五三十八二十七二十十八十九三十二十六二十一二十五十三十四十五二十八三十三。如其次第即彼前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五第六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故开合亦异。合此二十三二十四为第十三。合五六七为第二十二故有无亦异。彼第十四宝钵第十七三通第十八智辨此经中无。此第二愿彼中无故。所以有此参差者盖梵本有备阙故传译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