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经疏部 >

注维摩诘经 第九卷(6)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肇曰。二乘无相唯在尽谛。大乘无相在一切法。二乘无作不造生死。大乘无作万法不造也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肇曰。诸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肇曰。二乘无相唯在尽谛。大乘无相在一切法。二乘无作不造生死。大乘无作万法不造也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肇曰。诸法缘会而有。缘散而无。何法先有待缘而起乎。此空观之别门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
  什曰。无常则无法不灭。灭而不断故。故修善不厌。亦观无常是泥洹道。泥洹道则背善本。今不住无为故不厌有也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
  什曰。无我则众生空。空而非无。故诲人不倦也
  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
  肇曰。二乘以无常为无常。故厌有为善法。以苦为苦故恶生死苦。以无我为无我。故怠于诲人。以寂为寂故欲永寂。菩萨不以无常为无常。故能不厌善本。不以苦为苦。故不恶生死。不以无我为无我。故诲人不倦。不以寂为寂。故不永寂也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
  什曰。远离有三。一离人众五欲。二离烦恼。三诸法性空远离。今观性空远离。而不厌善也。肇曰。远离无为之别称耳。虽见无为远离之要。而身心不离有为善也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肇曰。诸法始无所来。终无所归。虽知无归。而常归善法也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
  肇曰。虽见无生。而处生荷彼也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
  肇曰。凡诸无漏与无为同。体自无相皆无为行也。虽见无漏。而与彼同漏。同漏有二。有为入生死。实未断漏者。有已尽漏而现不断者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
  肇曰。法性无业何所修行。虽知无行而教必以行者也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
  肇曰。诸法之相唯空唯无。然不以空无舍于大悲也
  观正法位
  什曰。谓无生灭。取证法也
  而不随小乘
  肇曰。正法位者。观无为取证之地也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
  肇曰。诸法因缘所成。虚假无本。以何为实以何为主。虽知如此然本愿未满。不以功德定慧虚假而弗修也。生曰。不住无为。是穷理将入生死之怀。以满愿为极。故终明之焉
  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
  肇曰。备修上法。则不证无为。证谓观无为自证道成。自证道成即住无为也
  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
  肇曰。上直明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未释所以不尽所以不住。夫大士之行行各有以。妙期有在。故复对而明之。夫德之积也。必涉有津。若住无为。则功德不具也
  具智慧故不尽有为
  什曰。上一门中现一义。今明一门中兼具二义。若不住无则不尽有。不尽有则不住无也。肇曰。智之明也必由广博。若废舍有为则智慧不具。生曰。总翻前也。所以欲住无为者贪其乐耳。福德既具便自常乐复何贪哉。所以欲尽有为者恶其苦耳。智慧苟备已自无苦。有何恶哉
  大慈悲故不住无为
  肇曰。慈悲入生死。岂住无为之所能者也
  满本愿故不尽有为
  肇曰。满愿由积德。岂舍有为之所能。生曰。别翻前也。以慈悲为怀者。不得贪己乐也。欲满本愿者。不得计己苦也。此取功德前句智慧后句。略举二端为备也矣
  集法药故不住无为
  肇曰。采良药必在山险。非华堂之所出。集法药必在险有。非无为之法所出焉
  随授药故不尽有为
  肇曰。废舍有为则与群生隔绝。何能随而授药。生曰。翻前则是反入生死。必能救众人。故有下四句也。集法药者。使备有诸法理也。为功德意矣。随授药者知其所主随病授也。为智慧意矣
  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
  肇曰。习知众生病。必知病所尽岂无为之所能乎。生曰。解其病相。功德意也
  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肇曰。灭众生病必造有治。岂尽有为之所能。生曰。达病所应。智慧意也
  诸正士菩萨以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肇曰。二法虽异而行必相因。故对而辩之。明行名有以造用不同也
  是名尽无尽无阂法门汝等当学
  肇曰。不尽有为。故无阂德之累。不住无为故无独善之阂。此二无阂门。是菩萨弘道之要路。佛事无方之所由。劝彼令学示其佛事不思议道。令必审诸佛无若干也
  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