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化众生 肇曰。欲言此岸寂同涅槃。欲言彼岸生死是安。又非中流而教化众生。此盖道之极也。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贤圣也。生曰。夫化众生使其断结离生死至泥洹耳。而向言无三。似若不复化之。故云尔也。然则三不无矣 观于寂灭而不永灭 肇曰。观于寂灭。观即寂灭。灭而不灭岂可形名。生曰。既云化众生。复似见有众生。故言观寂灭也。观寂灭者。非永灭之谓也 不此不彼 生曰。若化众生。似复在此在彼也。在此在彼者应化之迹耳。非实尔也 不以此不以彼 肇曰。不此而同此。故此而不此不彼而同彼。故彼而不彼。岂复以此而同此以彼而同彼乎。此明圣心无有以而同也。生曰。虽云不在此不在彼。或复可以此彼之迹化之矣。此彼是众生所取。非佛以也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肇曰。夫智识之生。生于相内。法身无相故。非智识之所及。生曰。既不在此彼。又不以此彼。岂可以智知识识言其尔哉 无晦无明 肇曰。明越三光。谁谓之闇。闇踰冥室。谁谓之明。然则在闇而闇在明而明。能闇能明者。岂明闇之所能。故曰无闇无明也。生曰。明不在迹为晦矣然理不得在耳非为晦也迹反有明为明矣。然是彼取得可非为之明也 无名无相 肇曰。不可以名名。不可以相相。生曰。迹中有名。佛无名矣。相为可名之貌也 无强无弱 肇曰。至柔无逆谁谓之强。刚无不伏谁谓之弱。生曰。运动天地非为强也。应尽无常亦非弱也 非净非秽 肇曰。在净而净谁谓之秽。在秽而秽谁谓之净。然则为强弱净秽者。果非强弱净秽之所为也。生曰。相好严身非其净也。金枪马麦亦非秽也 不在方不离方 肇曰。法身无在而无不在。无在故不在方。无不在故不离方。生曰。东感则东西感则西岂在方哉。然是佛之应。复不得言方非佛也。故言不在不离也 非有为非无为 肇曰。欲言有耶。无相无名。欲言无耶。备应万形。生曰。若有则有为若无则无为。而佛既无此有。又不无有。何所是有为无为哉 无示无说 肇曰。非六情所及。岂可说以示人。生曰。应见者示应闻者说也。佛本无示无说耳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 生曰。以六度为体。故能有如向之应耳。而度有度者。则不度也。无度不度。然后度耳 不诚不欺 肇曰。不可以善善。不可以恶恶。生曰。六度以诚实为道也。而诚有诚者则。不诚矣。无诚不诚。然后诚耳 不来不去 生曰。既度既诚便应有感为来。感尽则去也。若有此来去者。复不能来去也 不出不入 肇曰。寂尔而往泊尔而来。出幽入冥。孰识其动。生曰。来为出。去为入也 一切言语道断 肇曰。体绝言径。生曰。稍结之也。言以六度无相为佛。岂可得以言语相说之乎 非福田非不福田 生曰。以无相为佛故。能使人供养得福为福田矣。若使是者则有相乎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肇曰。无相之体莫睹其畔。孰知田与非田应与不应乎。生曰福田则应供养。非福田则不应供养也 非取非舍 肇曰。取之则失真。舍之则乖道。生曰。福田故应取。非福田故应舍矣 非有相非无相 肇曰。寂寞无形非有相也。相三十二非无相也。生曰。若是福田为福德人也。福德之人则有相禄矣 同真际等法性 生曰。无相便是之矣。谓佛为异故言同等 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肇曰。无相之体。同真际。等法性。言所不能及。意所不能思。越图度之境。过称量之域。生曰。既同真际等法性。岂可以意而量之哉。过诸称量者。言非所及之谓也 非大非小 肇曰。大包天地不可为小。细入无间不可为大。能大能小者。其唯无大小乎。生曰。言小则大包天地。言大则细入无间 非见 肇曰。非色故非见也 非闻 肇曰。非声故非闻也 非觉 肇曰。非香味触故。非三情所觉也 非知 肇曰。非法故非意所知也。生曰。非徒不可见闻觉知。亦无可作见闻觉知者矣 离众结缚 肇曰。无漏之体绝结缚。生曰。既无见闻觉知。于何生结缚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