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俱舍论记 第二十二卷(7)

以诸弟子至解脱非久者答。如文可知 何故安立如是二事者。释第十句。此即问也 为欲对治至说四圣种者。答。为欲对治四种爱生。经言苾刍爱因衣服应生

  以诸弟子至解脱非久者答。如文可知
  何故安立如是二事者。释第十句。此即问也
  为欲对治至说四圣种者。答。为欲对治四种爱生。经言苾刍爱因衣服应生时生。初获时也应住时住。次受用时也应执时执。后坚执时也如是有爱或因饮食。或因卧具。或因有.无有。皆如是说有。谓有爱无有。谓无有爱。为欲对治此四爱故说四圣种
  即依此义至第四圣种者。释后两句。即依此中四圣种义更异门说。谓佛为欲暂息我所事欲永除我事欲故说四圣种我所事者。谓衣服.饮食.卧具我事者。谓自身。即有.无有。缘彼四贪名之为欲为暂止息前三贪故。说前三圣种。为永灭除四种贪故说第四圣种乐断.乐修
  如是已说至如次第应修者。此下第二明五停位。七加行中五停心观也。就中。一总标。二别释。此即总标
  论曰至二持息念者。释上两句。正入修门虽有多种。要者有二。如文可知
  谁于何门能正入修者。释下两句。此即问也
  如次应知至能正入修者。答贪增上名贪行者寻增上名寻行者余文可知
  有余师言至治彼无能者。叙异说。前约缘多。后约缘外。故不净观非能止寻
  此中先应至名超作意位者。此下第二别释。就中。一明不净观。二明息念观就明不净观中。一明不净相。二诸门分别此即第一明不净相
  论曰至令不现行者。释初两句。贪略有四。缘青瘀等修不净观显色坏故治显色贪缘虫食等修不净观。形色坏故治形色贪缘虫咀等修不净观。妙触坏故治妙触贪缘尸不动修不净观。无威仪故治供奉贪作此四观各治一贪若缘骨璅修不净观。通治四贪。以骨璅中无四贪境。故应且辨修骨璅观。于三作意中此唯胜解作意摄故。是假相观。不能断惑但伏现行。夫能断惑遍缘上下。此不净观少分缘故。不能断惑。但伏现行
  然瑜伽师至三超作意者。释后六句。此即开章。于三位中前二作意方现在前。第三淳熟不须作意任运现前名超作意
  谓观行者至初习业位者。此释初章。释第三.第四句
  为令略观至已熟修位者。释第二章。释第五.第六句
  为令略观至超作意位者。释第三章。释后两句
  有不净观至有差别故者。明不净观。所缘自在少.大不同。相对四句自在之中即有作意已熟.未熟.未熟.已熟四位差别。所缘之中即有自身.至海二种差别第一句所缘少非自在少。谓作意已熟位数观自身第二句自在少非所缘少。谓作意未熟位暂观至海不能数观第三句所缘少亦自在少。谓作意未熟位暂观自身不能数观第四句非自在少非所缘少。谓作意已熟位数观至海问如上颂云。除足至半头名为已熟修。广至海复略名初习业位。案此即作意已熟所缘唯少。作意未熟通缘少多。如何乃言作意已熟而缘至海解云颂中所说据观初成。成重观时亦容观广。故无有失
  此不净观至有漏通二得者。此即第二诸门分别无贪性。答初问十地。答第二问缘欲色。答第三问人生。答第四问不净。答第五问自世缘。答第六问有漏答第七问通二得。答第八问
  论曰至无贪为性者。释无贪性。又婆沙四十云。问不净观以何为自性。答以无贪善根为自性。修定者说慧为自性。如契经说眼见色已随观不净。观是慧故。有余师说。以厌为自性。厌所缘故。评曰。此不净观无贪善根以为自性。非慧非厌。所以者何。对治贪故。若并眷属四蕴.五蕴为其自性
  通依十地至中间欲界者。释十地问何故不依无色界耶答如婆沙云。以无色界无缘色法不净观故
  唯缘欲界所见色境者。释缘欲.色
  所见者何者。问
  谓显形色至由此已成者。答。欲界一切显色。形色。缘义非名。由此已成。又正理五十九云。此不净观力能遍缘欲界所摄一切色处。若谓尊者阿泥律陀。不能观天以为不净。舍利子等于佛色身。亦不能观以为不净。如何此观遍缘欲色。此难不然。胜无灭者。能观天色为不净故。佛能观佛微妙色身为不净故。由是此观定能遍缘欲色为境。由此已显缘义非名
  唯人趣生至况余界生者。释人生。又婆沙云。问何处起此不净观耶。答唯人三洲能初现起。天中无有青瘀等相故。六欲天唯能后起。有说初后皆唯人趣。六欲天中无青瘀等不净相故都不现起俱舍同婆沙后师。若据初起或同婆沙前师。正理同婆沙前师
  既立不净名唯不净行相者。释颂不净。又正理云。此观行相唯不净转。是善性故体应是净。约行相故说为不净。又婆沙云。行相者非十六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