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了义灯 第五卷(13)

论。设名因缘应知假说。本疏但会。杂集第四说十二缘皆名因缘应知假说。有非因故西明释云。会彼六因要集云。胜今谓不尔。显扬论中具破五因存异熟因

  论。设名因缘应知假说。本疏但会。杂集第四说十二缘皆名因缘应知假说。有非因故西明释云。会彼六因要集云。胜今谓不尔。显扬论中具破五因存异熟因。无性许五依异门说。以影互明故此不会。但会缘起又且会缘起略不举六因。若言六中有非因缘不会故劣。亦十二支有非因缘。不会亦劣。六因余有会。缘起未有会。本疏会未会。故本疏为胜。此难他语。据实疏意举此例余。余但会六因不例余者失
  三法展转。难云。新现从种起。现行即能熏。种新由现生。新种即起现答现行逢胜缘。新现即能熏。新种阙胜缘。未即能生现又解新现势用增。才起即熏种。新种无胜用。故不即生现又解种子不相违。起现即熏种。现果体相返。种未即生现难受与受等违种不即生现。色多得并起。应新种即生答新现由缘具。种子得从生。新种未具缘。现色未即起
  问论本颂中具有不可知.执受处.了。何但问处.了。不问不可知。释中即具明不可知.处.了答有二解。一云影略说。二云总依于别故但问别。释中具辨故通总.别又问但据体答并显用。故不相违
  论。识以了别为行相故本释云。识自体分以了别为行相。故行相见分也。类体亦然。此意见分名行相者。行应平声读。以见分能行于境相。故此见分得行相名。评取初解云。然本但是行于相义类体亦然者。以行相不可知。类体亦然然西明疏并显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总为三释评取第三。第三释行相言者。即了别领纳等各不同故。名不同一行相。此意行者即去声读。正是能缘之行解也又解云。行于相故带相行故名行相。此即平声。相通影.质。即同本释。然要集评取第三释同。世亲.无性俱行解相貌以为行相。此论亦云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故。若取行于相故名行相者。恐非论意。又不应言行相不同。违教及理。以心.心所行于境相无差别故。何得言不同今谓错评。何者泛言行相有三。一境名行相。即十六行谛。二能缘行相。即十二行法轮。三行于相名行相。即无分别智等。前二是局。后一即通。今此了言虽能缘行。释从通解。第三能变即依局辨。云了境相粗故。般若经云。彼识不能了故。不通无分别智。第二能变亦从通解。恒审思量无我相故。或相影显。随其所应在因在果。故摄论本颂云。诸菩萨行相。复于所缘中。是无分别智。彼所知无相。无性释云。于所缘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此释初句行相。既言相似而行故名行相。明作平声。不作去声而读行相然次论云。所知无相者。谓说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说言。无分别智缘真如境。离一切相作意行相以为行相者。是释第四句。重显无分别智行相。行于境相中时。不作行解相状。不是正释行相之言问相者是境。行者是心。如何说了名为行相答能行于相名为行相。有财释。或相之行。依主释。不得难云若取行于境相名行相即违教理。及心.心所行于境相无差别故者此意难云。论说识.受.想等作用各别故违教。心及心所作用各别。若取行于境相王.所同缘。如何各别此难不然。论云了别领纳等作用各异者。据能行说不约所行。识即能了行于境相。受即领纳行于境相。云作用各异。约取境用异。不取缘境之时取诸境相行解用异。以无分别智不作诸境别行相故。虽后得智及分别心。缘境之时作诸行解。不取此释识之行相。以不遍故。今本论意但取心起行于境相名为行相。即通一切。不取行解名为行相。不通一切故。又此正释本识了言。若以行解相貌以为行相。深乖论旨。本识任运无行解故。若局后得及分别心释行相者。得约行解名为行相
  论。所缘相似行相各别。本疏引瑜伽第一同一所缘不同一行相有三解西明三释。第三释云。同一有二。一一故名同一。此即本疏约质故。二相似名同一。即本疏约影。枢要五释。后人多释不出于此。诸家不解执取一释。于中出过要集复断有解破本疏。若就本质名同一。无质意识应非相应。云此破有理。此论唯影不通无漏故。以论云然有漏识自体生时。似能所相现故。瑜伽第一通漏.无漏者此亦不然。虽言有漏生似二现。下即通余。故引经颂云。一切唯有觉。成三分中云。然心.心所一一生时。各有三分故不唯有漏。若以前支但云有漏识生。即证唯依有漏识。亦应瑜伽论中。言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但眼.意识不通余识。正释眼识及俱意识故。彼既许通此论何局。故知本疏深得论旨
  论。不应见分是第三果。本疏云难古师要集云。陈那但立三分不遮第四。故护法师不违陈那。但是遮破今谓不尔。虽言破古非陈那等。如理门论破古因明师。岂即破弥勒等师。但破古来不正诸师。今言破古亦复如是。破唯三分以见分为第三果者。不破许有第四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