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律疏部·论疏部 >

成唯识论了义灯 第十二卷(7)

论。二相见道等。若依渐断是真见道。解释如前。故五十五云。云何名为第四现观。乃至云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耎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

  论。二相见道等。若依渐断是真见道。解释如前。故五十五云。云何名为第四现观。乃至云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耎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等。故知真见渐断非顿。皆如疏引若第二师亦如疏引。说三品心如次下会。又杂集第九云。又如上说见道差别皆假建立。非真实尔。何以故。出世位中各别内证绝戏论故。亦不可云此依十六。论云皆假。若说十六。但应云是假建立。何须说皆。故知总.别二种见道皆是假立。若尔顿断家引。又所缘.能缘平等平等智为其相。亦应是假答不尔非差别说故是真见。已下方云。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等。三心见道是差别说。故假建立
  论。前二各法各别缘故等。疏有三例。此即别缘名法。总缘名类西明云。但有二例。一约三心。二约十六心。杂集第九缘如名法。法之智故。瑜伽等前二名法。第三名类。护法释云。各别缘如是法之智。后总缘者前二智类。类即智故。故下云言后圣法皆是此类要集云。有释为胜。如体非异不可说类。能缘之智前后虽异是前智类今谓不尔。瑜伽五十五但云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亦无文释。五十八云是如智相应类者。释一心言。意谓三心别断。何名一心。以同缘如智无别故名为一心。不释法.类。若以彼证。总名为类无有法智。然此论云言后圣智皆此类者解十六心。非是三心。三心之中自云前二名法智。各别缘故。第三名类智。总合缘故。又十六心由第三心缘第一二。谓后缘如智皆是此类。由第三心作种类印解名为类智。今此第三亦自缘如。何得同彼。又此论自释。何故不依。若言此文不释法类智名所以者。何须说云各别缘故总合缘故。故者所以。即辨法.类得名所由。故本释胜问大乘真见断二障。据彼总别立三心。二乘真见断一障。应亦别总立二心答说六现观既通三乘。现观智谛现观之中辨此三心。故许小有亦复无妨又解不许。二乘唯观安立谛故。此非安立二乘不作。若许作者。何故诸部小乘之中。皆不说有二心见道若尔初十六心诸部亦无。岂可不作。若亦不作。违杂集第九。彼云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乃至安立道谛。谓于诸谛中有如是如是忍如是如是智如是等。既尔何故诸部不说总十六心。但有上下十六心耶答约不愚法依大乘教中声闻乘法作安立观。诸部小乘多约愚法依彼小教故不能作问若尔三心亦应如是答杂集论中但说安立。不说声闻作非安立。胜鬘经亦云声闻知有作。二解任情问声闻.菩萨有真.相见。独觉亦入相见道不答有二解。一云亦入若尔声闻至第十六建立初果。缘觉既入。何不立果答加行期心有差别故。声闻期出心暂息故。缘觉不出即入修道。不暂息故。又如菩萨虽至十六亦不制果二云不入若尔何故说三十四心成缘觉果答彼小乘说。非大乘义。二说前胜问何故真后作相见耶答为成就佛法三乘通明。大乘亦为降伏二乘欲引摄故
  论。二缘安立谛等。问未知二乘具作二种。为随作一答不愚法者作二十六。愚法之者作后十六或广惠者作二十六。非广惠者但作上下。所以瑜伽五十五。但说上下一十六心。据三乘通及非广惠。杂集论中说总十六。今此论中具说二种问二十六心何先后作答准五十五上下在先。何以故。彼云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又云又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若尔何故杂集说总十六从世第一法无间而生答此论中会依真假说。不言三心无间后生。故在后作。又显扬十七云。不由行差别。即是言教随真见道拟宜而说。教授于他。非内证智又解总作在先。上下在后。杂集.此论俱先说故。显扬十七云上下观十六种智修道作故若尔瑜伽如何通释答彼据从真见道入相见道。至第三心无间即出方现在前又说现观边智谛现观。二十六心俱此观摄。随且举一。不言无间缘先世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等生。言第二现观清净无碍苦等智生者。依五十八现观有二。依广布教相见第一。内证相见是第二故。非说下上为第二现观又释不定。随观行者真见道前先意愿力。至相见道即先作之。未见教断。随情取舍问准瑜伽等上下十六在相见道。何故显扬十七云。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答二解。一云瑜伽等据重法前真见道智。无相.有相二智所行俱各创得。故有相智名相见道。又据不出观即入有相行智俱名见道。显扬约其真.相别起。相见在后更重修故名为修道。若据重缘真见所缘亦属见道又解瑜伽据不出观初作之者。判在见道。显扬据出观后重作之者。名为修道。非于修道不作谛观。故显扬云。如是现观智。若声闻等所得。为对治欲.色.无色三界杂染。若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乃至亦名究竟现观。各据一义并不相违。二释任取问显扬云。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瑜伽论等说与此同。何故如是答此论等说总约二障各分一品或上下品断证差别。不说断数。又据非立谛。显扬约断虽一二品。据安立谛分成一百一十二烦恼。实不相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