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智度论释提问佛云 何物杀安隐 何物杀无忧 何物毒之根 吞灭一切善 佛答曰 杀嗔则安隐 杀嗔则无忧 嗔为毒之根 嗔灭一切善 又杂宝藏经偈言 得胜增长怨 负则益忧苦 不诤胜负者 其乐最第一 若行忍者。则五德。一无恨。二无诃。三众人所爱。四有好名闻。五生善道。此之五德名平和事。又长阿含经偈云 愚骂而智默 则为住胜彼 彼愚无知见 谓我怀恐怖 我观第一义 忍默为最上 恶中之恶者 于嗔复生嗔 能于嗔不嗔 为战中最上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众人有诤讼 不报者为胜 夫人有二缘 为己亦为他 见无诤讼者 不谓为愚騃 若人有大力 能忍无力者 此力为第一 于忍中最上 愚自谓有力 此力非为力 如法忍力者 此力不可阻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其口言柔软 而心怀毒害 视人甚欢喜 相随如可观 口言而柔顺 其心内含毒 如树华色鲜 其实苦若毒 又赤嘴乌喻经云。昔有乌名曰拘耆(梁言赤嘴乌)游在丛林树产孺。诸子在树上。时有拘耆。与一猕猴共为亲厚。时丛树间有一毒蛇。伺行不在。啖拘耆子无复遗余。拘耆失子。悲鸣啼呼不知所在。熟自思惟知蛇所啖。猕猴归见。问之何为。答曰。蛇啖我子了尽无余。猕猴曰。我当报之。时毒蛇行。猕猴前娆之。蛇怒缠猕猴。猕猴捉得头曳至石上。磨破而死弃掷而还。拘耆踊跃。畜生尚有相报。何况于人 又杂譬喻经云。昔有一蛇。头尾自诤。头语尾曰。我应为大。尾语头曰。我应为大。头曰。我有耳能听。有目能视。有口能食。行时在前。故可为大。汝无此术。云何为大。尾曰。我令汝去故得去耳。若我不去。以身绕木三匝三日不已。不得求食饥饿垂死。头语尾曰。汝可放我。听汝为大。尾闻其言。即时放之。复语尾曰。汝既为大。听汝前行。尾在前行。未经数步。堕大深坑而死。喻众生无智。强为人我。终堕三涂 又僧祇律云。过去世时。有一群鸡。依榛林住有狸侵食。唯余一雌。乌来覆之共生一子。子作声时。乌说偈言 此儿非我有 野父聚落母 共合生儿子 非乌复非鸡 若欲学翁声 复是鸡所生 若欲学母鸣 其父复是乌 学乌似鸡鸣 学鸡作乌声 乌鸡若兼学 是二俱不成 此喻道人虽持禁戒杂染不纯。相中似善口出恶言。欲唤是善口复出恶。欲唤非善相复出家 又伐毒树经云。昔舍卫国有官园生一毒树。人游树下。皆悉头痛欲裂。或患腰疼。伐已还生。树中之妙众人见喜。不知谛者皆来遭死。有智语之。当尽其根。适欲掘根。复恐死定。进退思惟。出家学道亦复如是。佛说偈曰 伐树不尽根 虽伐犹复生 伐爱不尽本 数数复生苦 心悟克责。即得初果 又孛经说偈云 恶从心生 反以自贼 如铁生垢 消毁其形 树繁花果 还折其枝 蚖蛇含毒 反害其躯 又善见论说偈云 若人起嗔心 譬如车奔逸 车工能制之 不足以为难 人能制嗔心 此事最为难 又修行道地经偈云 其有从嗔心 怨害向他人 后生堕蛇蚖 或作残贼兽 譬如竹树劈 芭蕉骡怀妊 还害亦如是 故当发慈心 又百缘经云。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彼城中有一长者。名曰贤面。财宝无量不可称计。多诸谄曲。悭贪嫉妒终无施心。乃至飞鸟驱不近舍。有诸沙门及婆罗门。贫穷乞丐从其乞者。恶口骂之其后命终受毒蛇身。还守本财。有近之者。嗔目猛盛怒眼视之。能令使死。频婆娑罗王。闻已心怀惊怪。今此毒蛇见人则害。唯佛能调。作是念已。即将群臣往诣佛所。顶礼佛足却坐一面。具白前事。唯愿世尊。降伏此蛇莫使害人。佛唱许可。于其后日着衣持钵。往诣蛇所。蛇见佛来嗔恚炽盛。欲螫如来。佛以慈力。于五指端放五色光明。照彼蛇身即得清凉。热毒消除心怀喜悦。举头四顾。是何福人能放此光。照我身体使得清凉。快不可言。尔时世尊。见蛇调伏。而告本缘。蛇闻佛语深自克责。盖障云除自忆宿命。作长者时。所作恶业。今得是报。方于佛前深生信敬。佛告之言。汝于前身不顺我语受此蛇形。今宜调顺受我教敕。蛇答佛言。随佛见授不敢违敕。佛告蛇言。汝若调顺入我钵中。佛语已竟寻入钵中。将诣林中。王及群臣。闻世尊调化毒蛇盛钵中来。合国人民皆往共看。蛇见众人深生惭愧。厌此蛇身。即便命终生忉利天。即自念言。我造何福得来生天。即自观察。见在世间受毒蛇身。由见佛故。生信敬心厌恶蛇身。得来生此受天快乐。今当还报佛世尊恩。赍持香华光明照曜。来诣佛所前礼佛足。供养讫已却坐一面。听佛说法。心开意解得须陀洹果。即于佛前说偈赞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