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 世亲菩萨释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依止胜相众名品之二 众名章余 论曰。复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 释曰。此识为一切识因故。是诸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
  世亲菩萨释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释依止胜相众名品之二
  众名章余
  论曰。复次摩诃僧祇部阿含中。由根本识别名。此识显现譬如树依根
  释曰。此识为一切识因故。是诸识根本。譬如树根。芽节枝叶等所依止说名树根。若离此根芽等不成。此识为余识根本亦尔
  论曰。弥沙塞部亦以别名说此识。谓穷生死阴。何以故。或色及心有时见相续断。此心中彼种子无有断绝
  释曰。云何说此识为穷生死阴。生死阴不出色心。色有时有。诸定中相续断绝。如无色界。心亦有时有。诸定中相续断绝。如无想天等。于阿梨耶识中。色心种子无有断绝。何以故。由此熏习种子。于穷生死阴恒在不尽故。后时色心因此还生。于无余涅槃前。此阴不尽故名穷生死阴
  论曰。是应知依止阿陀那阿梨耶。质多根本识穷生死阴等
  释曰。此三是大乘中所立名质多是通大小乘所立名。根本识是摩诃僧祇部所立名。穷生死阴是弥沙塞部所立名。等者正量部立名。果报识上座部立名有分识
  论曰。由此名小乘中。是阿梨耶识已成王路
  释曰。由此众名广显本识。是故易见犹如王路。言王路者有三义。一直无歧。二广平熟。三光明无障。本识亦尔。直无歧譬定无疑。广平熟譬大小乘俱弘此义。光明无障譬引无量道理以证此识故譬王路
  论曰。复有余师。执心意识此三但名异义同。是义不然
  释曰。此义约小乘还反质小乘。小乘云。阿梨耶识阿陀那识。由自僻执于同义异名中立为异义。此说不然。何以故
  论曰。意及识已见义异。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释曰。小乘中立意及识。名义俱异能了别名识。若了别已谢能为后识生方便。名为意故。识以了别为义。意以生方便为义。如小乘中二名有二义。本识有体无名。故知心名应目本识。此义不可违
  论曰。复有余师。执是如来说世间喜乐阿梨耶
  释曰。小乘诸师约阿梨耶名。起执不同。阿梨耶者欲显何义。爱着境界名阿梨耶
  论曰。如前所说。此中有五取阴说名阿梨耶
  释曰。此爱着境其义不同。或执是五取阴取是贪爱别名。贪爱所缘自五阴名为取阴。此取阴是众生爱着处故。说名阿梨耶
  论曰。复有余师。执乐受与欲相应说名阿梨耶
  释曰。此五阴非爱着处。若无乐受于乐受若无颠倒。云何于五阴生爱着。是故于乐受中。由欲颠倒心未灭故。此乐受是爱着处。五阴与乐受相应故。说五取阴为爱着处。是故乐受正为爱着处
  论曰。复有余师。执身见说名阿梨耶
  释曰。若人说乐受是爱着处。是义不然。此受由能安乐自我。爱自我故爱此乐受。譬如人爱寿故爱寿资粮。如此爱我故爱我资粮
  论曰。如此等诸师
  释曰。为摄余执有说寿命是爱着处。有说道是爱着处。有说六尘是爱着处。有说见及尘是爱着处
  论曰。迷阿梨耶。由阿含及修得是故作如此执
  释曰。如此小乘中诸师。不了别阿梨耶识。云何不了别。不了别有二种。一由教。二由行。教谓小乘阿含是。阿含不如理决判此识义故。依阿含迷于此识。行谓粗浅道。无道理能证此识义故。由行亦迷此识
  论曰。由随小乘教及行。是师所立义不中道理
  释曰。诸师依小乘教。及离阿梨耶识立别名。若约小乘道推度。此义亦不中。小乘理为自悉檀所违故
  论曰。若有人不迷阿梨耶识。约小乘名成立此识。其义最胜
  释曰。不迷人是菩萨。由阿含及行诸佛观人根性依根性立阿含。于下品者有秘密说。于上品者无秘密说。是故具明诸识。由此阿含菩萨不迷此识。由行者若人修行能破欲界惑。则见自身为色惑所缚。乃至无色界亦尔。若修行出无色界。见身被缚在阿梨耶识中。为灭此缚故修十地。诸菩萨由甚深行故。不迷此识。若人能了别此识。以小乘名目此识。名义相称故。成立名义则为最胜
  论曰。云何最胜
  释曰。显示小乘义过失于大乘义中则无过失。是故大乘安立最胜。小乘过失者
  论曰。若执取阴名阿梨耶。于恶趣随一道中。一向苦受处于彼受生
  释曰。恶趣即四恶趣。于四恶趣中随入一道。此道定是纯恶业果报。无余受相杂故。名一向苦受处。于彼中有时生乐受。此乐受于恶趣非果报果。但名相似果。唯以苦受为果报果。是罪人处恶趣受苦报故。言于彼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