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曰。此取阴最可恶逆 释曰。生时住时不可忍故言可恶。于此苦中恒起灭离贪欲意。谓我何时当死。何时当舍离此阴。故名为逆 论曰。是取阴中一向非可爱。众生喜乐不应道理 释曰。此恶道阴一向是苦恼资粮。于中云何生爱故喜乐乖理。若说取阴名阿梨耶。此义不成 论曰。何以故。彼中众生恒愿取阴断绝不生 释曰。彼中众生因此苦苦。愿乐灭现在阴。愿乐令后阴不更生 论曰。若是乐受与欲相应。从第四定乃至上界。皆无此受 释曰。此受不遍三界。但生死一分中有此受 论曰。若人已得此受。由求得上界则生厌恶 释曰。若人已生乐处已。得有乐定见。此乐粗动是放逸处难成易坏。起厌怖心求得上界寂静。则厌恶此乐。于乐处生离欲心。于不苦不乐中生喜乐心 论曰。是故众生于中喜乐不称道理 释曰。若乐不遍三界。若受乐人求离此乐。立此乐为爱着处。则不称道理 论曰。若是身见。正法内人信乐无我。非其所爱。于中不生喜乐 释曰。若说身见是爱着处。是亦不然。何以故。佛法内人。或约闻慧。或约思修慧。信无我及乐无我。发愿修道为灭我见。是故我见非其所爱。由求得无生智。令我见及我爱。未来不更生。是故于中不生喜乐。此身见为一分众生所爱着。一分众生不爱着故。不可说身见为爱着处 论曰。此阿梨耶识。众生心执为自内我 释曰。六道众生起执着心。谓此法是我自内我。此内我自在清净。能证为相。由外具故或乐或苦。是人若起如此我见 论曰。若生一向苦受道中。其愿苦阴永灭不起 释曰。此人若有恶业因缘故。堕一向苦受恶道。其计我清净。无变异。由外具但证变异及染污起无有爱。愿我与外具永绝相离。何以故 论曰。阿梨耶识我爱所缚故。不曾愿乐灭除自我 释曰。由不了别此识。缘此识起我执。由我执起我爱。由此我爱不求灭我。欲安乐此我故。求灭离外具 论曰。从第四定以上受生众生。虽复不乐有欲乐受。于阿梨耶识中。是自我爱随逐不离 释曰。前已明众生于恶道中。止求离苦无欲舍我心。此中明众生在舍受处。无乐受可爱乐。厌恶乐受如恶道人厌恶苦受。无因缘于阿梨耶识中。欲舍我爱故。阿梨耶识是爱着处 论曰。复次正法内人。虽复愿乐无我违逆身见。于阿梨耶识中亦有自我爱 释曰。前复次约佛法外人。此复次约佛法内人。自有三品。一在正思。二在正修。三在有学。此三品人二人伏我见。一人灭我见。何以故。前二人比知无我。后一人证知无我故。言违逆身见。于阿梨耶识中。长时数习我爱。虽复违逆身见。于本识中我爱犹恒随逐。是故身见非爱着处。不应名阿梨耶 论曰。以阿梨耶名安立此识。则为最胜。是名成立阿梨耶别名 释曰。由此爱着处名。比度诸师执名义不相称。若取此名比度第一。名义相称。故引彼所立名。成立本识则为最胜。此品中总摄诸名引道理显本识故。称众名品 相品第二相章第一 释曰。此品有七章。一相。二熏习。三不一异。四更互为因果。五因果别不别。六缘生。七四缘 论曰。复次成立此识相。云何可见 释曰。已依众名成立阿梨耶识。由此众名。阿梨耶识体相不可了别。若不了别体相。此识则难可解。今欲令通达此识故次应示其体相 论曰。此相略说有三种。一立自相。二立因相。三立果相。立自相者。依一切不净品法习气。为彼得生。摄持种子作器。是名自相 释曰。决定藏论中。明本识有八相。异彼广说。故言略说三种。自相义云何。依一切不净品法。熏习此识最胜。为彼得生功能。此功能相复云何。谓摄持种子。云何摄持。熏习成一故言摄持 论曰。立因相者。此一切种子识。为生不净品法。恒起为因。是名因相 释曰。八识中随一识不净品法所熏习。已得功能胜异为生彼法。后转成因是名因相 论曰。立果相者。此识因种种不净品法无始习气。方乃得生是名果相 释曰。依止三种不净品法熏习。后时此识得生。为摄藏无始熏习故。是名果相 熏习章第二 论曰。何法名习气。此习气名欲显何义 释曰。此二问有何异。前问名所目义。后问义所得名 论曰。此法与彼相应。共生共灭后变为彼生因。此即所显之义譬如于麻以花熏习。麻与花同时生灭。彼数数生为麻香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