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摄大乘论释 第二卷(3)

释曰。此谓能受熏习法。彼谓能熏习法。共谓一时一处。同生同灭若法有生灭。则有能熏所熏。若异此则不然。能熏者相续短。所熏者相续长。是故能熏已

  释曰。此谓能受熏习法。彼谓能熏习法。共谓一时一处。同生同灭若法有生灭。则有能熏所熏。若异此则不然。能熏者相续短。所熏者相续长。是故能熏已谢所熏恒在。后变为彼生因。变即当彼如彼生功能此亦复尔。此即所显之义义即名所目。名即义所成
  论曰。若人有欲等行。有欲等习气
  释曰。数起烦恼是名行。此行有习气。习气何相
  论曰。是心与欲等同生同灭。彼数数生。为心变异生因
  释曰。同生灭义如前。彼者欲等行。数数生者。或约一生或约一时。先未有熏习。今变异为彼生因能变异心是名熏习。于不净品中是一类谓烦恼浊
  论曰。若多闻人有多闻习气
  释曰。多闻人或在思位。或在修位。有多闻习气。此有何相
  论曰。数思所闻共心生灭
  释曰。如前所闻名句味。引多道理。恒思量。是思量中正思与意识共生共灭
  论曰。彼数数生为心明了生因
  释曰。是正思所闻。于意识中数数生灭。意识于闻中既明了。熏习阿梨耶识。此意识若灭。后更欲起。次第转胜。由此熏习成。是故聪明事不失
  论曰。由此熏习得坚住故
  释曰。于思慧得坚。于修慧得住
  论曰。故说此人为能持法
  释曰。由此熏习能不忘失。若人别缘余事。亦得说名能持法人
  论曰。于阿梨耶识。应知如此道理
  释曰。若善恶熏习。生起道理应如此知
  不一异章第三
  论曰。此染污种子。与阿梨耶识同异云何
  释曰。是不净品法种子。在阿梨耶识中。为有别体故异。为无别体故不异。若尔有何失。若异者诸种子应有分分差别。阿梨耶识亦应如是成无量分。若种子自异本识。不异刹那刹那灭义则不成。若此识与种子异。于识中善恶二业熏习。随业或善或恶。生起种子。汝许种子是无记。云何得异。此识与种子若不异彼多此一。云何不异。此难显二种过失。为离彼难二过失故。须明不一不异义
  论曰。不由别物体故异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非不异
  释曰。此阿梨耶识与种子。如此共生。虽有能依所依不由别体故异。如眼根及眼识。眼根以色为体。眼识以无色为体。此识与种子无此异体故。不可说异。既不可说异。何不说一。如此和合虽难分别。而能依是假无体。所依是实有体。假实和合异相难可分别。以无二体故。譬如苦集二谛。苦谛实有果报五阴为体。集谛是假名。依苦谛得显。无有别体。假说为因。五阴虽难分别而非不异。识与种子亦尔。何以故
  论曰。阿梨耶识如此而生
  释曰。若不异如先熏习未生时。此识但是果报。不能为他作因。若熏习生时。此识亦应如此而生。与本无异。既无此义故非不异。无此义者
  论曰。熏习生时有功能胜异。说名一切种子
  释曰。此识先未有功能熏习生。后方有功能故异于前。前识但是果报。不得名一切种子。后识能为他生因。说名一切种子。前识但生自相续。后识能生自他相续故胜于前。譬如麦种子。于生自芽有功能故。说麦是芽种子。麦若陈久或为火所损。则失功能。麦相不异。以功能坏故不名种子。此识亦尔。若有生一切法功能。由与功能相应。说名一切种子。此功能若谢无余。但说名果报识。非一切种子。是故非不异
  更互为因果章第四
  论曰。云何阿梨耶识与染污。一时更互为因
  释曰。阿梨耶识或为一切法因。或为一切法果。一切法于阿梨耶识亦尔。如此义云何可知。为显此义故应说譬
  论曰。譬如灯光与灯炷生及烧然。一时更互为因
  释曰。由炷体作依止。能生光焰故。炷是光焰生因。光焰即此生刹那中能烧然炷。光焰即为炷烧然因。此阿梨耶识与彼一切法。为共有生因。应知此义。何以故。此因现在住。未坏果生亦可见
  论曰。又如芦束一时相依持故得住立
  释曰。如二芦束。一一刹那中互相依互相持
  论曰。应知本识与能熏习。更互为因其义亦尔。如识为染污法因。染污法为识因
  释曰。此阿梨耶识为种子生因。若无此识三业生灭无可依处。如体谢灭功能亦尔。故由此识诸法体生功能亦立。是故本识为彼生因。彼法亦尔。若彼法无此识起。在现在无有道理。转后异前。此变异是彼法果
  论曰。何以故
  释曰。何故不别说余法相对。互为因果而唯明识与染污法互为因果。或是外道或是二乘。作如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