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二卷(4)

正思正见果 择法现等量 亦说不思议 道理有四种 释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道理者。所谓正思

  正思正见果  择法现等量
  亦说不思议  道理有四种
  释曰。道理假建立有四种。一相待道理。二因果道理。三成就道理。四法然道理。相待道理者。所谓正思。由待正思出世正见方始得起。离正思惟更无别方便故。因果道理者。所谓正见及果。成就道理者。所谓以现等量简择诸法。法然道理者。所谓不可思议处。此法已成故如。问何故正思能起正见。此已成就不应更思。何故正见能断烦恼及得于灭。此已成就不可更思。诸如是义悉是法然道理。如此四种名道理假建立。乘假建立三种者。偈曰
  心说行聚果  五各下中上
  依此三品异  建立有三乘
  释曰。依五义三品建立三乘。五义者。一心二说三行四聚五果。三品者。谓下中上。若声闻五事俱下。心下者求自解脱。说下者说自利法。行下者行自利行。聚下者福智狭小但三生等。果下者得声闻果。若缘觉乘五事俱中。若菩萨乘五事俱上。心上者谓四种恩心。如金刚波若经说。说上者如其恩心作如是说法。行上者如其说法作如是行行。聚上者如其行行得如是聚满。果上者如其聚满得无上菩提。复次若声闻乘从他闻法内自思惟。以分别智得果。若缘觉乘不从他闻内自思惟。亦以分别智得果。若菩萨乘不从他闻。以无分别智得果。此三种名乘假建立。已说四种假建立。次说菩萨四种求知。偈曰
  名物互为客  二性俱是假
  二别不可得  是名四求义
  释曰。诸菩萨四种求诸法。一名求。二物求。三自性求。四差别求。名求者。推名于物是客。此谓名求。物求者。推物于名是客。此谓物求。自性求者。推名自性及物自性知俱是假。此谓自性求。差别求者。推名差别及物差别。知俱空故悉不可得。此谓差别求。说四求已。次分别四如实知。偈曰
  真智有四种  名等不可得
  二利为大业  成在诸地中
  释曰。诸菩萨于诸法有四种如实知。一缘名如实知。二缘物如实知。三缘自性如实知。四缘差别如实知。如实知者。由知一切名等皆不可得故。二利为大业成在诸地中者。诸菩萨于诸地中起自利利他大事。此名如实知业。偈曰
  住持及受用  种子合三因
  依止及心法  亦种为彼缚
  释曰。三因者。一住持因。二受用因。三种子因。住持因者谓器世界。受用因者谓五欲境界。种子因者谓阿梨耶识。由此识是内外诸法种子因故。此三因如绳即是能缚。问此缚缚何等物。答依止及心法。亦种为彼缚所缚亦有三种。一依止。二心法。三阿梨耶识。问依止是何等。答是眼等六根。问阿梨耶识是何等。答是三界内外诸法种子。此中但有阿梨耶识可缚。无人我可缚。此名如实知系缚。偈曰
  安相在心前  及以自然住
  一切俱观察  至得大菩提
  释曰。安相在心前者。安相谓闻思修慧方便。人所缘起分别故。名安相及以自然住者。彼相谓自性现前。非分别故名自然住。一切俱观察者。彼二所缘非所缘体无分别故。以此方便为诸相对治。彼二应次第观察。谓先观安相。后观自然住相。此二皆非缘体。彼起四倒即得随灭。至得大菩提者。若修行人但观察人相。唯得声闻缘觉菩提。若观察一切法相即得无上菩提。如是随其所缚而得解脱。此名如实知解脱。问此解脱由何所知由何所尽。偈曰
  若智缘真如  远离彼二执
  亦知熏聚因  依他性即尽
  释曰。若具知三性即尽依他性。若智缘真如者。是知真实性。远离彼二执者。是知分别性。亦知熏聚因者。是知依他性。依他性即尽者。由知三性即熏习聚尽。熏习聚者。谓阿梨耶识问此尽有何功德。偈曰
  缘彼真如智  观察无异相
  有非有现见  想作自在成
  释曰。观察无异相者。别相及如无差别见故。此说二乘与菩萨差别。二乘相及无相差别而见。如是见已悉舍于相。于无相界起作意缘入无相三昧。菩萨则不尔。于真如外不见别有诸相。于无相界亦见无相。由菩萨智无种种相修故。有非有现见者。有名真如境界。非有名相境界。皆现见故。想作自在成者。谓欲作神通等事一切皆由忆想分别而成。此是如实知利益。问凡夫及菩萨二见云何显示。偈曰
  覆实见不实  应知是凡夫
  见实覆不实  如是名菩萨
  释曰。凡夫无功用不见真如见不真实相。菩萨无功用见真如不见不真实相。问已知差别。云何转依及得解脱。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