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当前位置: 主页 > 经书 > 中观部·瑜伽部 >

大乘庄严经论 第十二卷(5)

不见见应知 无义有义境 转依及解脱 以得自在故 释曰。无义境界谓诸相。此即不见。有义境界谓真如。此即见。如是说名转依。见所执境界无体。及见真

  不见见应知  无义有义境
  转依及解脱  以得自在故
  释曰。无义境界谓诸相。此即不见。有义境界谓真如。此即见。如是说名转依。见所执境界无体。及见真如有体。如是说名解脱。何以故。以得自在故。自在者。谓随自意转自然不行诸境界。如经说。若有相则被缚。若被缚则无解脱。不行一切境界即是解脱。问云何如实知净土方便。偈曰
  众生同一种  地境皆普见
  此即净土障  应知亦应舍
  释曰。众生同一种地境皆普见者。器世界是大境界。一切众生同见一种类。皆言此是大地故。此即净土障者。由作此见即与净土方便而为障碍。应知亦应舍者。菩萨知此想为障碍已。即应勤舍此想。是名对治。已说菩萨四种如实知。次说菩萨五种无量。偈曰
  应化及应净  应得亦应成
  应说此五事  菩萨五无量
  释曰。五事无量者。一应化事无量。由摄一切众生界故。二应净事无量。由摄一切器世界故。三应得事无量。由摄一切法界故。四应成事无量。由摄一切可化众生故。五应说事无量。由摄十二部经是化众生方便故。已说菩萨五种无量。次说菩萨说法有八果。偈曰
  发心及得忍  净眼与尽漏
  法住学亦断  受用为八果
  释曰。菩萨若勤说法能得八果。一诸听法者或发菩提心。二或得无生忍。三或于诸法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此谓下乘所摄。四或得诸漏尽。五令正法久住。由此正说得展转受持故。六未学义者令得学义。七未断疑者令得断疑。八已断疑者令得受用正法无障大喜味。已说菩萨说法有八果。次说大乘七大义。偈曰
  缘行智勤巧  果事皆具足
  依此七大义  建立于大乘
  释曰。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已说大乘七大义。次说八法摄大乘。偈曰
  性信心行入  成净菩提胜
  如是八种事  总摄诸大乘
  释曰。此以八事总摄一切大乘。八事者。一种性如性品说。二信法如信品说。三发心如发心品说。四行行如度摄品说。五入道如教授品说。六成熟众生。谓初七地七净佛国土谓第八不退地。八菩提胜谓佛地。菩提有三种。谓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佛菩提。佛菩提大故为胜。于此佛地示现大菩提及大涅槃故。已说八法摄大乘。次说菩萨五人差别。偈曰
  信行及净行  相行无相行
  及以无作行  差别依诸地
  释曰。菩萨有五人差别。一信行人。谓地前一阿僧祇劫。二净心行人。谓入初地。三相行人。谓二地至六地。四无相行人。谓第七地。五无作行人。谓后三地已说菩萨五人差别。次说菩萨诸相差别。偈曰
  不着及清净  降嗔与勤德
  不动并见实  有欲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自利门说菩萨相。不著者是能行施不着诸欲故。清净者是能持戒。降嗔者是能忍辱。勤德者是能精进。不动者是能习定。见实者是能修智。有欲者是能起愿乐大菩提故。行此七事说名菩萨相。偈曰
  随摄及无恼  耐损并勇力
  不放逸多闻  利彼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利他门说菩萨相。随摄者是施。恒以四摄摄众生故。无恼者是戒。自信于他不起恼害见故。耐损者是忍。他来违逆不怀加报意故。勇力者是进。在苦度众生无有退屈心故。不放逸者是定。不着禅味来就下处生故。多闻者是智能断一切众生疑故。如是勤行利他是菩萨相。偈曰
  厌财及舍欲  忘怨亦勤善
  巧相无恶见  内住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住功德门说菩萨相。厌财者住施功德。知悭财过堕于恶道来贫穷故。舍欲者住戒功德。若着五欲不能出家受持戒故。忘怨者住忍功德。他来损己不怀不报故。怀报者如似画石。不怀报者如似画水。一堕恶道。一生善趣。勤善者住进功德。为自他二利恒行六波罗蜜故。巧相者住定功德。善能分别止举舍三相故。无恶见者住智功德。一切诸相不可得故。内住者住愿功德。内谓大乘论住不动故。偈曰
  具悲亦起惭  耐苦及舍乐
  持念并善定  不舍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退门说菩萨相。具悲者是施不退。愍他苦人能行施故。起惭者是戒不退。观此世他世及法人不造诸非故。耐苦者是忍不退。风雨寒热等及他违损事一切皆忍故。舍乐者是进不退。能行正勤人不着自乐故。持念者是定不退。能善摄心人由念力故。善定者是慧不退。无分别智具足故。不舍者是愿不退。不舍大乘故。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