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苦不作苦 容苦不畏苦 脱苦不思苦 欲苦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离苦门说菩萨相。除苦者是施。施他物时除他贫穷故。不作苦者是戒。戒自居时不作苦恼他故。容苦者是忍。自他利时诸苦能受故。不畏苦者是进。行难行时恒得不退故。脱苦者是定。离欲欲界时解脱苦苦故。不思苦者是慧。三轮清净时不起分别故。欲苦者是愿为化众生乐住生死故。偈曰 乐法及性法 呵法亦勤法 自在法明法 向法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摄法门说菩萨相。乐法者是施。爱施等法故。性法者是戒。自性护持故。呵法者是忍。讥嫌嗔法故。勤法者是进。勤行大乘法故。自在法者是定。诸禅自在故。明法者是慧。无上般若具足故。向法者是愿。一向乐大菩提故。问云何名法。答由一切诸波罗蜜法皆随转故。偈曰 财制护善乐 法乘于此七 七种不放逸 是故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不放逸门说菩萨相。一财不放逸。此由布施不施不坚施则坚固故。二制不放逸。此由持戒如佛说应作者作不应作者不作故。三护不放逸。此由忍辱护自他心无两害故。四善不放逸。此由精进常起正勤行六度故。五乐不放逸。此由修定诸禅乐受不味着故。六法不放逸。如实真法此能知故。七乘不放逸。此由大愿魔王来坏其菩提心亦不退故。偈曰 不遂及小罪 不忍退亦乱 小见及异乘 七羞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有羞门说菩萨相。一不遂羞。羞悭贪故。二小罪羞。羞微细罪见怖畏故。三不忍羞羞不忍故。四退羞。羞懈怠故。五乱羞。羞退定故。六小见羞。羞余小执通达法无我故。七异乘羞。羞起小乘心舍大菩提故。偈曰 今世后世舍 起勤亦得通 等说及大果 七摄名菩萨 释曰。此偈以摄生门说菩萨相。一今世摄谓以布施摄现在众生。二后世摄。谓以持戒摄未来众生。得胜生处方能摄故。三舍摄。谓以忍辱摄有恼乱众生。四起勤摄。谓以精进摄懈怠众生。五得通摄。谓以禅定摄他方众生往彼化故。六等说摄。谓以智慧摄下中上众生。等心为说无增减故。七大果摄。谓以大愿若得佛果摄诸众生无有余故。此诸偈义以异门说六度及大愿。是菩萨相应知。已说菩萨诸相差别。次说菩萨诸名差别。偈曰 应知诸菩萨 亦名摩诃萨 亦名有慧者 亦名上成就 亦名降伏子 亦名降伏持 亦名能降伏 亦名降伏牙 亦名为勇猛 亦名为上圣 亦名为导师 亦名大名称 亦名为有悲 亦名大福德 亦名自在行 亦名正说者 释曰。此十六名皆依义立。一切菩萨总有此名。若人闻有此名。应知即是菩萨。已说菩萨诸名差别。次说菩萨诸义差别。偈曰 实觉大义觉 一切觉恒觉 及以方便觉 五觉名菩萨 释曰。由有五觉故名菩萨。一者实义觉。觉人法无我故。二者大义觉。觉自他义故。三者一切觉。觉一切种义故。四者恒觉。虽现涅槃觉无尽故。五者方便觉。觉随物机而作方便故。偈曰 随我及小见 及以诸识身 亦于虚分别 四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四觉名为菩萨。一随我觉。由觉心故。心谓阿梨耶识。二小见觉。由觉意故。意谓与我见等四惑相应缘阿梨耶识者。三识身觉。由觉识故。识谓六识身。四虚分别觉。由觉不真分别故。不真分别者。即前心意识。一切菩萨唯觉。此是不真分别故。偈曰 无境及真义 永无亦圆满 亦说不可得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为菩萨。一无境觉。觉依他性故。二真义觉。觉真实性故。三永无觉。觉分别性故。四圆满觉。觉一切境一切种故。五不可得觉。觉三轮清净故。三轮者。一应觉。谓菩萨境。二依觉。谓菩萨身。三觉性。谓菩萨智。此三不可得故。名不可得觉。偈曰 成就及处所 胎藏随次现 及以断深疑 五觉名菩萨 释曰。复由五觉名为菩萨。一成就觉。谓成佛果。二处所觉。谓住兜率天宫。三胎藏觉。谓入母胎。四随次现觉。谓出胎受欲出家修行成道。五断深疑觉。谓为诸众生转大法轮。偈曰 得不得及住 于自亦于他 有说与无说 有慢及慢断 未熟亦已熟 如此十一种 一切皆能觉 是故名菩萨 释曰。复由十一种觉故名菩萨。得不得及住者。如其次第过去未来现在觉。于自亦于他者。谓内觉外觉。有说与无说者。谓粗觉细觉。有慢及慢断者。谓劣觉胜觉。未熟亦已熟者。谓远觉近觉。未熟者觉彼久远方觉。已熟者觉彼于近即觉。功德品究竟 |